十月女泽,从最崔嵬的男峰遥望最温柔的女泽 ,远望,当归。
——简媜
国庆有七天时间呢,十月的鬼雨,我不怕你!
前几天的成都,天气十分美好,得益于大二松散的课程安排,我拥有大块的时间去图书馆阅读、学习,那几天的情况往往是:
阳光透过图书馆的落地窗大大方方地投影在地上,透过那扇斑驳的窗,我看到有一对情侣站在延伸至湖面的平台上拍照。坐在三楼的窗边,那湖面是向天上弯曲的,湖面映出周围的尖顶松树,偶尔有一只白鸟掠过徜徉在湖面的黑天鹅,在这片广阔的天地之下,只有他们两人,而我,却突然思念起一帆来。
然而,国庆节的第一天,下雨了。
今天是阿猪宝来成都的第二天,严格意义来说是第一天,昨天在路上耗了一天,不能作数。今天逛了望江和江安,因为图书馆没有开,我带着一帆到一教D逛了逛,我就是在一教D的教室里打下这一篇的。我们接下来还会去好多地方,省博、熊猫基地、都江堰等等,一句话概括,我们会去国庆期间人最多的地方。🐶
最近看了《影响力》,从心理学的角度、广告营销手段入手,解析人类基于本能的下意识行为。作者形容这类行为由一个开关控制,深谙影响力之道者,能够轻易地“啪”地一声打开开关,而另一个人就会乖乖地做打开开关的人想让他做的事。想想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营销与广告,难道不是这样的吗?说到被营销迷昏头脑,我又想起了小帆……
一
2012年是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当年这件事被炒得火热,我那时是初二,在“世界末日”那天还特意给我爸妈打了电话,煞有介事地说“听说今天是世界末日,不管是不是,我都爱你。”那时的百度贴吧还没凉,“2012”贴吧在那一年热度非常高,各种预言、观测、阴谋论盛行,贴吧里的人仿佛参与了一个教派,积极推行他们的理论,狂热地等待世界末日的到来。结果是很显然的,2012不是世界末日。按理说,这个贴吧应该是完蛋了吧?然而事实却截然相反,它仍保持着相当大的热度,“信徒”们仍然积极推行着经过改编的“教义”,积极争取新人“入教”。我当时很奇怪,为什么一个愚蠢至极的并且已经破产的预言,会带来这样奇怪的影响?
这样就解释了他们为什么从保守秘密变成狂热宣传,同时也说明了他们态度的转变为什么会发生在这个关头——信仰直接遭到否定,最是难以说服外人的时候。他们必须冒险直面外界的嘲笑和轻视,因为宣传和吸纳新人是他们唯一的指望了。要是他们能传播神谕,告诉那些不知情的人,说服持有怀疑的人,并在这个过程中拉拢新人,那么,他们遭到威胁的宝贵信仰便能更加真实。社会认同原理这样说,认为一种想法正确的人越多,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就越会觉得它正确。教派的任务很明确:既然事实证据无法更改,那就只有改变社会证据了。你能说服别人,自己也必然信服。
在这次2012预言中,有的人辞了工作大肆挥霍,有的人将自己的财产变卖捐献,有的人与自己的亲人决裂,他们已经在这些信仰中牺牲太多了,事实虽然证明他们所信仰的预言破产了,但他们仍可能实现社会价值上的证实,只要发展更多的信徒,他们受到对自己的欺骗所带来的伤害就会被稀释,在说服人的过程中,也能通过另一种自欺欺人来弥补自己之前自欺欺人带来的创伤,这是一种避免伤害的本能反应。
二
1964年3月,在美国发生了一起引起大众甚至学术界广泛讨论的凶杀案。
一位20多岁的姑娘,凯瑟琳·吉诺维斯,深夜下班回家,在住所所在的街道上遭到杀害。
问题不在于凶杀,而在于由《纽约时报》披露的一个细节:
半个多小时里,凶手在基尤加登斯跟踪一位妇女,并对其施以三次攻击,而皇后区38位尊敬的、遵纪守法的公民们却漠然视之。 有两次,他们的声音、他们卧室突然亮起的灯光打断了凶手的攻击,把他吓跑了。可两次他都回来了,重新跟上她,用刀子刺她。惨剧发生期间,没有一个人打电话报警,直到妇女死后,才有一个目击者报了警。
为什么在这么长的时间里,38个守法公民眼睁睁看着一个女士被凶手一刀刀刺死,没有人施以援助,没有人报警?
在审视他人反应,消除不确定性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忽视一点微妙而重要的事实:其他人有可能也在寻找社会证据。尤其是在局面模糊不清的时候,人人都倾向于观察别人在做什么,这会导致一种叫做“多元无知”的有趣现象。
在人群中,你对一件事应付的责任就被淡化了。挺身而出也许会救下受害者,但所造成的伤害却是自己的,相反,跟随大众袖手旁观,所承担的谴责与责任就会随人群的扩张而稀释,在人的本能中,一方面追求社会意识的统一,一方面也避免自身利益收到损害。我没有接触过集体无意识,所以对这种现象的想法会很幼稚,但我觉得集体无意识的“集体”两字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人们对集体那种稀释责任之特性的狂热依赖。
三
我在小乡镇长大,从小就很野,小学随父母来到城市,在学校里也是成天打架,虽然后来性格开始变得柔顺起来了,班里的同学也一直到小学毕业都非常畏惧我。我什么都不怕,就怕一个群体,老师。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害怕老师,这种畏惧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我虽然没办法解释原因,但我相信一定是我幼儿的教育才导致我这种性格的塑造。很自然的,权威的同义词是畏惧,只有畏惧才能顺从。顺从权威、畏惧权威,总是能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好处,这是人类进化而来的本能——我们不能否认,本能都是原始的基于生存的,所以是好的——
每当面对人类行为背后的一种强力推动因素,我们都会很自然地想到,这种推动因素的存在是有着充分的理由的。就顺从权威一例而言,稍微思考一下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我们就能找出许多说得过去的解释。被人类普遍接受的多层次权威体制能赋予社会巨大的优势,有了它,适于资源生产、贸易、国防、扩张和社会控制的成熟社会结构才得以发展。倘若没有它,就会导致无政府状态。无政府状态对文化群体是没什么好处的,社会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就言之凿凿地说:“它必然会让生活变得‘孤独、贫乏、污秽、粗野和短暂’。”因此,打从出生之日起,社会就教导我们:顺从权威是正确的,违抗权威是不对的。父母的教诲、校舍里风传的小曲、故事和儿歌里,甚至我们成年后存在的法律、军事和政治制度中,都无不充斥着这条信息。而所有这些“教化”,无不将服从和忠于正当规则摆到极高的地位。
毕竟,服从权威人物的命令,总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实际的好处。从小开始,这些人(家长、老师)就比我们懂得更多。我们发现,采纳他们的建议是有益的,部分是因为他们更有智慧,部分是因为他们手里攥着对我们的奖惩。成年之后的情况也是一样,只不过此时的权威人物变成了老板、法官、政府领袖。他们因为所处地位更高的缘故,得以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并掌握更多的权力,故此按照正当权威的愿望去做是有道理的。正是因为它太有道理,很多时候,哪怕权威人物说的完全没道理,我们也会照着去做。
- 本文作者: YA
- 本文链接: http://www.yuuuuang.com/2018/10/02/十月女泽/
-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MIT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