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统计机器学习模型选择的逻辑,在我看来,其实是:
- 模型测试:通过某种方法(留出法、交叉验证法……),使模型输出一系列数据,这个数据是其性能的表现;
- 性能度量:根据模型展示出的一系列数据,运用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使得处理后的数据能够直观地代表模型的性能;(就是问题一讨论的内容)
- 模型评估:对由第二步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比较,每个模型都有自己的性能度量数据,我们将每个模型的性能度量数据进行比较,这个比较不是单纯的比大小,需要运用数学方法对每个模型的性能度量数据进行处理,在处理完后得到的数据,才能进行比较;
- 模型选择:根据比较的结果,选择最好的模型。
每个步骤的名称是我自己定的,肯定和经典书籍中的描述有所出入,整个流程的逻辑应该是清楚的。
本文简述了模型评估与选择的第1步和第2步,具体地说,本文解决了两个问题:
- 怎样进行模型测试;
- 如何得到一个模型的性能度量。
How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a model?
性能度量(Performance measure),字面理解就是对学习模型性能的度量,那什么叫做模型的性能呢?简单来说,就是度量模型的泛化能力。性能度量的目的,是通过对模型的性能评估,来帮助决策——选择哪一种模型、选择哪一个参数、选择什么优化方法。
在预测任务中,给定样例集$D={(x_1,y_1),(x_2,y_2),…(x_m,y_m)}$,其中$y_i$是示例$x_i$的真实标记。要评估学习器$f$的性能,就要把学习器的预测结果$f(x)$与真实标记$y$进行比较。
(这里把学习器的预测结果,用$f(x)$符号表示,表明了一个思想:所谓模型,实际上就是一个映射或者函数,把一个$x$映射到$y$上。)
在分类任务中,有以下常用的性能度量。
错误率与精度
这个很容易理解,错误率就是模型在测试集中,分类错误的样本数占样本总数的比例,精度就是分类正确的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比例。
数学一点,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错误率
$$E(f ; D)=\frac{1}{m} \sum_{i=1}^{m} \mathbb{I}\left(f\left(\boldsymbol{x}{i}\right) \neq y{i}\right)$$
用以下公式表示精度
$$\begin{aligned} \operatorname{acc}(f ; D) &=\frac{1}{m} \sum_{i=1}^{m} \mathbb{I}\left(f\left(\boldsymbol{x}{i}\right)=y{i}\right) \ &=1-E(f ; D) \end{aligned}$$
查准率、查全率与$F_{\beta}$
为什么选择查准率与查全率
很多情况下,我只评估错误率与精度是不够的。
举个例子,在医疗诊断上,分类模型对病人是否患病的判断,要求宁可判成阳性(患病),也不能判成阴性,因为错判成阴性的后果会比错判成阳性的后果更加严重。这时,我们关心的是”判断患病的人在真正患病的人中比例是多少”,而不是”在所有判断中,正确判断占所有判断的比例”。我们不在乎整体的精度、不在乎判断得病但是没得病的比例有多少——这个错判带来的后果比较小。我们只在乎判断患病的部分是否有较高的精度。
什么是查准率与查全率
我们引入一个概念,”混淆矩阵”(Confusion Matrix)。
如图,实际上分类器的预测结果有四种情况:真阳性(true positive)、假阳性(false positive)、真阴性(true negative)、假阴性(false negative)。
那么,所谓的查准率P和查全率R,就可以定义为
$$P=\frac{T P}{T P+F P}$$
$$R=\frac{T P}{T P+F N}$$
仔细想想,其实查准率P和查全率R,在很多情况下是互斥的:查准率高的时候,查全率往往低;查准率低的时候,查全率往往高。
举个例子吧,我想要把真的患病的人尽可能多地查出来,那么只要我增加判断得病的人的数量。极端一点,我把所有人都标记成患病,那么的确患病的人都被标记了,查全率就是100%,但查准率就很低了。
同样的,如果我要尽可能精确地查出患病的人,那么宁可放过不可错杀,这样就难免放过部分真的患病的人,虽然这时候查准率高了,但是查全率就低了。
如何根据查准率与查全率选择模型
这一部分涉及到了问题二(什么是模型选择、如何选择模型),为了内容的完整性,就在问题一中阐述了。
分类器对测试数据集输出一系列为正样本的概率,根据概率由大到小排列,然后从前到后选择样本,作为一个判断是否是正样本的阈值,若大于该阈值,则为正样本;反之则为负样本。
每次阈值的设置都有对应的查准率和查全率,因此以查全率为横坐标,查准率为纵坐标,就可以得到查准率-查全率曲线,就是“P-R曲线”。
如图所示,
形象地说,如果一个模型A的P-R曲线把另一个模型B的曲线包住了,那么A就比B好。这个很好理解,看图就行了。
如果两个模型的曲线有交点,那么直观上其实分不出好坏,比较直接的方法就是比曲线围成的面积谁大。
然而算面积太麻烦了,也太慢了,所以又有一个简单的度量方法:”平衡点”(Break-Event Point)。这个平衡点,就是当P=R,也就是查准率等于查全率的时候的取值。平衡点越大,说明模型越好。
然而平衡点也太简单了,无法很好地表达更详细的需求和度量。比如说,我希望查准率要更高一点,查全率没关系,那么平衡点和面积就没用了。
因此出现了$F_{\beta}$度量,如下公示所述
$$F_{\beta}=\frac{\left(1+\beta^{2}\right) \times P \times R}{\left(\beta^{2} \times P\right)+R}$$
当$\beta \le 1$时,P(查准率)对$F_{\beta}$的影响更大,当$\beta \ge 1$时,R(查全率)的影响更大。这个可以自己算一下,不解释了。
ROC与AUC
ROC是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的简称,这个概念和P-R曲线很像,就是分类器对测试数据集输出一系列为正样本的概率,根据概率由大到小排列,然后从前到后选择样本,作为一个判断是否是正样本的阈值,若大于该阈值,则为正样本;反之则为负样本。
但是坐标轴表示的量不一样,ROC的纵坐标轴是”真阳性率”(True Positive Rate TPR),横坐标轴是”假阳性率”(False Positive Rate FPR)。
数学表示为
$$\mathrm{TPR}=\frac{T P}{T P+F N}$$
$$\mathrm{FPR}=\frac{F P}{T N+F P}$$
如图,这就是ROC曲线
比较模型的好坏,还是根据哪个包住了哪个,如果两个曲线交叉,那么就看曲线围成的面积,这个面积有姓名:AUC (Area Under ROC Curve)。(为什么P-R曲线的面积没有名字呢?也许可以叫AUPRC……)
What is model selection? How to solve this issue?
问题一解决了如何度量模型的问题,问题二需要我们解决的事如何选择模型的问题。
为什么要选择模型?因为机器学习的模型有很多,在分类问题上,有线性回归、逻辑回归、神经网络、KNN等模型。相同的算法,不同的模型,结果也可能是千差万别的。
如何度量模型的性能,在问题一中已经说明了,但是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用什么方法去使得模型能够显示出自己的性能好坏。
整个模型选择的逻辑,在我看来,其实是:
- 模型测试:通过某种方法(留出法、交叉验证法……),使模型输出一系列数据,这个数据是其性能的表现;
- 性能度量:根据模型展示出的一系列数据,运用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使得处理后的数据能够直观地代表模型的性能;(就是问题一讨论的内容)
- 模型评估:对由第二步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比较,每个模型都有自己的性能度量数据,我们将每个模型的性能度量数据进行比较,这个比较不是单纯的比大小,需要运用数学方法对每个模型的性能度量数据进行处理,在处理完后得到的数据,才能进行比较。
- 模型选择:根据比较的结果,选择最好的模型。
每个步骤的名称是我自己定的,肯定和经典书籍中的描述有所出入,但是整个流程的逻辑应该是对的。
下面简单阐述第一步,模型测试。
首先,统计机器学习的最基本的基础概念是,独立同分布。因为统计机器学习方法是与统计密切相关的,极度依赖数据,所以数据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训练模型的质量,trash in trash out。
独立同分布就是一个数据集最基本的应该具有的性质,如果不满足独立同分布,那么这个数据集就是有所偏袒的,数据在某一个地方集中分布,在另一个地方很稀疏,训练的模型泛化能力肯定不好。尽可能采样更多的数据,是解决非独立同分布又暴力又简单的方法。
下面要介绍的几种方法,将数据集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进行训练,一个部分进行测试,之所以能够这样做,就是基于独立同分布这个假设。
留出法
“留出法“(hold-out),简单地说就是将数据集 $D$ 划分成两个互斥的集合,一个集合作为训练集 $S$ ,一个集合作为测试集 $T$。在 $S$ 上训练,在$T$上评估,一般训练集与测试集的大小比是2:1。
问题来了,为了保持数据的独立同分布,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完美地使划分出来的训练集和测试集数据,保持原有数据分布的一致性,避免因为数据划分过程中某些额外引入的偏差,导致训练结果、测试结果出现问题。
划分过程中存在很多的变量,不能保证达到分布一致性。我们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按什么比例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应该包含怎么样的数据。
比如一个分类问题,我有1000个数据,按2:1的大小比划分训练集与测试集,那么在训练集中该划多少个正例和反例到训练集和测试集?又因为每一个正例反例的特征不同,对模型训练的影响也非常大,比如我有一堆正例集中在一个圈内,圈外又有稀稀疏疏的一些正例,那么我把圈外那些稀疏的正例划进训练集,训练结果一定非常差。同理,如果划进测试集内,测试结果也肯定非常差。
所以,为了尽量减少这种误差,我们能做的就是进行若干次随机划分、重复进行实验评估后取平均值作为留出法的评估结果。举例来说,我进行一百次划分一百次实验评估,然后对这一百个评估数据取平均值作为最终评估结果。
交叉验证法
“交叉验证法”(cross validation)将数据集 $D$ 划分成 $k$ 个大小相似的互斥子集,每次用 $k-1$ 个子集的并集作为训练集,余下的子集作为测试集,这样就能进行 $k$ 次训练和测试,最后取结果的平均值。 因为交叉验证法与 $k$ 关系密切,所以为了强调 $k$ ,也会将交叉验证法称作”k折交叉验证”(k-fold cross validation)。
一般来说,会把 $k$ 取成10,如下图就是10折交叉验证的示意图。
留一法
有一种方法,作为交叉验证法的特例,可以很好地使得训练模型反应数据集的分布规律,就是”留一法“(Leave-One-Out LOO)。
假定数据集 $D$ 有 $m$ 个样本,若令 $k=m$,相当于把每一个数据划成一个单独的组,那么需要进行$m$次训练。这个方法得到的模型和评估结果都相对更准确,但是问题是计算量非常非常大,我们知道一般数据集都是非常庞大的,几百万的数据集都算是小数据集了,想想要进行数百万的训练和测试,还不包括调参。
自助法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将数据集 $D$ 分成训练集 $S$ 和测试集 $T$ ,需要考虑两部分的大小,训练集和测试集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这对于数据集很小的情况简直是噩梦。我只有100个数据,再划分成70个数据的训练集,得到的模型性能很大可能会很差。所以需要解决的是减少训练样本规模不同造成的影响。
“自助法”(bootstrapping)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具体方法是:一个有$m$个数据的数据集$D$,我们对它进行采样,产生数据集$D’$。采样方法就是,每次随机从$D$中选择一个样本复制进$D’$,同时仍保留这个数据在$D$中。把这个过程重复$m$次,就得到了一个包含$m$个数据的数据集$D’$。
当然,$D’$ 中肯定有部分样本重复出现,有部分样本从没出现,我们做一个简单的估计,一个样本在$m$次采样中不被采到的概率为$\left(1-\frac{1}{m}\right)^{m}$取极限就是
$$\lim _{m \rightarrow \infty}\left(1-\frac{1}{m}\right)^{m} \mapsto \frac{1}{e} \approx 0.368$$
所以,理想情况下,在$D$中有大约36.8%的数据没出现在$D’$中,也就是大约三分之一。
我们就可以将$D’$作为训练集,$\frac{D} {D’}$作为测试集。如此,实际训练得到的模型和期望训练得到的模型都使用$m$个训练样本,同时仍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没在训练集中出现的样本作为测试集。
调参
我们选定了一个模型,这个模型通常有许多参数需要设定,对于一个模型来说,其参数可以分为普通参数和超参数。
在不引入强化学习的前提下,普通参数是可以被梯度下降所更新的,也就是训练集所更新的参数。另外,还有超参数的概念,比如网络层数、网络节点数、迭代次数、学习率等等,这些参数不在梯度下降的更新范围内。而超参数就需要人工设定,这就是”调参”(parameter tuning)。
我们一般调参的做法是,对每个参数设定一个范围和步长,例如我在$[0,0.2]$范围内选择0.05作为步长,那么待定参数就有5个,我通过训练模型评估模型,来选择一个最优的参数。当然,这样离散的参数选择,得到的参数肯定不是最优解,只是作为一个近似解。此外,时间开销也非常大,想一想,如果有3个参数,每个参数有5个待定值,那么就需要训练测试125个模型来评估,这仅仅是3个参数带来的计算量,而在企业级的深度神经网络中,往往有上百亿个参数。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区分训练集、测试集、验证集。简单地说,训练集和验证集进行了对模型参数的调整,前者调整了普通参数,后者调整超参数。而训练集就是在模型训练好之后,对模型进行性能度量,没有参与训练。
从狭义来讲,验证集没有参与梯度下降的过程,也就是说是没有经过训练的;但从广义上来看,验证集却参与了一个“人工调参”的过程,我们根据验证集的结果调节了迭代数、调节了学习率等等,使得结果在验证集上最优。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验证集也参与了训练。
那么就很明显了,我们还需要一个完全没有经过训练的集合,那就是测试集,我们既不用测试集梯度下降,也不用它来控制超参数,只是在模型最终训练完成后,用来测试一下最后准确率。
Reference
- 问题一(如何评估分类器的性能)参照了
- 西瓜书(周志华《机器学习》)的第二章模型评估与选择
- 小蓝书(李航《统计学习方法》)第一章第四节模型评估和模型选择
在学习了相关概念后,进行了自己的阐述和总结。
问题二(什么是模型选择、如何选择模型)参照了
林轩田机器学习基石课程的Validation部分
西瓜书(周志华《机器学习》)的第二章模型评估与选择
同样的,问题的解答是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阐述。
- 本文作者: YA
- 本文链接: http://www.yuuuuang.com/2019/04/17/机器学习-模型评估与选择/
-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MIT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