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给自己的周记系列起一个名字,叫“叶隙集”。周记记录着我生活中的碎片,就像从叶隙中漏下来了阳光一下,细细碎碎的,却明亮而温暖,故称之为“叶隙集”。
我有一个坏毛病,喜欢分析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就比如说现在,我想写一篇记录生活和思考的博客,明明只是想做一个开场白,却在纠结于如何为“我这将近一年来只写了寥寥几篇博客”作解释。如果不加干预,这样的结局必然会出现:因为我过于思考“是哪些原因导致了我放慢了写博客的速度”,而放弃了整一篇文章的写作。这真是一个臭毛病。就像现在,我还是在分析自己,对自己下判断。
最近总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每天在宿舍楼的自习室学到晚上十点,回寝室后,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只能在b站刷一刷视频,做一个抗拒但是又不得不屈服的短视频奴隶。每天总有事情可以做满5-6小时,下午3小时,晚上3小时,一天就没有了,明明用工作把时间都填满了,但是却时常感到生活的空虚和重复。
重复是生活的基调,这是必然的,人不可能一直待在刺激点上,所谓刺激和无味,不过是相互转化的一体两面。能够看清这一点,并且利用这个特点让自己的生活舒适有趣的人,很厉害。我做不到这一点,我只会时常在过了几天重复生活后,陷入焦虑中,思考着“我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就像现在这样。
今天晚上仍旧是怅然若失的一个普通夜晚,我不知道该做什么。计划该做的已经做好了,没计划做的也没必要再花时间去做,论文一直在持续推进着,写了一个星期,已经写到Experiments,再过两三天就能完稿。我第一次使用LaTex写论文,作为强迫症患者,我非常满意LaTex的书写逻辑,我不需要额外操心调整文章格式、布局,而且就算想调整,也无法轻松自如地调整,这倒是为我省了很多事。要知道,我会为了调整行间距、字体大小、图片大小和布局,花费几天十几个小时的时间,不是因为我乐于这样折腾,而是因为我不得不这样做。这是我另一个臭毛病。
最近在看《社会心理学》和《江城》,两本书都没有十分吸引我,前者讲得都是稀疏平常的社会心理现象,作者本人也在前言中说明了,书中阐明的原理很多都是常识,但是读者不能因为是常识就去忽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因为科学研究是可以证伪的,而正是因为科学研究,很多所谓的常识被颠覆,被科学实验揭露出截然相反的事实。所以个人感觉这本书的价值是镶嵌其中的那一个个归纳好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为了研究这些现象而设计的实验。因此我看得很快。《江城》是何伟的第一本著名著作,去年十二月份时候在机场我看完了他的《寻路中国》,里面的事实和思考都向我展示了我未曾见过的中国,所以我对他的作品印象很好,故开始阅读《江城》。这本书我只看了开头,不做评价了,他的风格依旧很明显。
没有事情做,也没有吸引我的书,我不知不觉翻阅起了自己以前的博客。我从初中起,就有记录的习惯。最开始是为了考试,我在初中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拿高分的诀窍,就是在临考时背几篇作文。我会选择几篇我觉得很美的作文,然后将它们抄录下来,每天背诵,以备在考试时借用,屡试不爽。但是,这个小聪明带给了我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在背诵和抄录的过程中,我慢慢领悟到了语言、文字的美丽,王小波说美丽的文字读出来也很好听,我很赞同他,美丽的文字就应该是看起来好看,读起来好听的。我想,我对文字的审美,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我对漂亮文章的背诵和抄录。对于文字审美情趣的熏陶,有一位作家对我影响很大,台湾散文家简媜,她是我的启蒙老师,在高中时我非常喜欢她的作品,买了她的全套文集,虽然没有看完,但是对我影响非常大。看了她的文字,我第一次知道散文可以这么写,词语可以这么用,话可以这么说出来,于是,她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背诵抄写和模仿的对象。我第一次看她的《四月裂帛》,惊为天人。
高中,我读的书变得多起来,也开始听古典乐。第一次接触未知的事物,是需要动机的,不存在喜欢不喜欢的问题,我们只能凭借他人的评价来对这个从未接触过的事物进行评判。书籍和音乐,对当时我来说,就是高雅的至上典范。试想这样一个场景:在汩汩流出的音乐下,一个人捧着一本书在夜幕中安静阅读,这是多么美的场景啊。在我未领略书和音乐之美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想象鼓励着我坚持下去。我买来了音响,ipod里下满了贝多芬、肖邦、李斯特、德彪西、帕格尼尼等各位名家的作品,我还记得第一次听肖邦的夜曲,听到一连串敲击钢琴键盘的声音,我感到很疑惑:这些声音组合在一起,有什么美好可言呢?而现在,肖邦的夜曲已经成为了我深藏心中的一抹月光。于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木讷不解甚至难熬后,我慢慢感受到了它们绝美的面貌。那时候没有人教我应该用什么态度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所以我的心理、性格是或多或少扭曲着的,我做了很多现在的我深恶痛绝的事情。我还记得我在QQ上给当时的班主任发了几百字的自述,发泄着我的心情,我还会在QQ空间写下一篇篇文章暴露我经过修饰的内心。不过话说回来,当时虽然愚蠢,但是痛苦却是真实的,永远不要嘲笑一个人的痛苦,即使造成此人痛苦的原因对自己来说不值一提。
我看着自己18年开通博客以来写的文章,有一百多篇,但是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新意,毕竟是我自己写的,所以很快就浏览完了。那时的生活状况没有初中高中的状况那么值得现在的我同情,反而在某些方面被现在的我所羡慕。我在羡慕什么呢?充沛的精力,进取的态度……现在还无法进行概括,我也想避免一味地分析,所以就此打住吧。总之,通过阅读自己以前的博客,我看到自己以前对“记录生活”这件事的态度,这种态度很美好,我想重拾这样的美好态度。
我在18年8月份写了一篇博客《原爆点》,那时候我偶遇了一位老师的博客,他的生活态度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我看到了他的一篇名为《原爆点》的文章,讲述他为何打算开始写周记,我深受鼓舞,于是也东施效颦,写了一篇同名博客,决定开始写周记。写周记的那段日子我觉得很美好。所谓的美好,最简单的体现是,我看了自己那时候的周记,会浅浅地笑。今晚看完自己的《原爆点》,想起这位老师,便去窥探了他的博客。他在19年重启了周记系列,取名“燕子集”,到现在,已经坚持了将近三年了,每周一篇,雷打不动,博客内容已经超过五百篇。
导致一件事情发生的原因不是线性的,往往是从很久之前的一些事情开始,慢慢积累,最终导致了结果的发生,所谓的偶然,理论上总是可以追根溯源的。导致我想重新开始写周记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我不想惯着我爱分析而误了事的臭毛病,所以不再多想了。总之,此刻我很想重新开始写周记,希望能够写一写我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以及我对这些事情有什么想法。其中呢,“我有什么想法”不应该占很大篇幅,我应该更着眼于对事件的记录,这样做对未来的我缅怀现在的自己会更有帮助。另外,记录必然会导致思考,在学习工作之余能够着眼于自己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毕竟,未知生,焉知死呢。
我也给自己的周记系列起一个名字,叫“叶隙集”。周记记录着我生活中的碎片,就像从叶隙中漏下来了阳光一下,细细碎碎的,却明亮而温暖,故称之为“叶隙集”。
- 本文作者: Yuang
- 本文链接: http://www.yuuuuang.com/2021/04/09/【叶隙集】1-原爆点-续/
-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MIT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