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失败本身更令他害怕的,乃是他已经以某种方式显示了自己正在与他人竞争,显示了他确实希望获得成功并已经为此做出了努力,然后遭到了失败。他觉得单纯的失败还可以被人们原谅,甚至还可能唤起他人的同情而不是敌意;然而一旦他表现出对成功有兴趣,他就会被一大群迫害他的敌人所包围。 这种对成功的恐惧,来源于害怕遭到他人的嫉妒并因而失去他人的爱。 神经症病人可能完全压抑住他自己野心勃勃的愿望,以致竟完全不愿做任何一种工作;他可能希望做某些事情,但却不能集中精力完成这一任务;他也可能工作得十分出色,但却避而不愿意承认这是一个成功;最后,他甚至可能虽然做出了杰出的成就,但却不可能欣赏这一成就,甚至感觉不到这一成就。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话不多说,离上一篇周记已经过去很久,我不想再做一些无谓的谴责,如果再这么下去,干脆改成月记算了。
其实在这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还是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的。虽然有意义的事情不多,但是一贯擅长自我安慰的我,会继续本色出演:“有的人一辈子都不会做什么有意义的事,我看了几本书,坚持锻炼,坚持摘录,已经很不错了”。当然只是自欺欺人的可笑谎言罢了,我说出来就是为了让他人尽情嘲笑,好让我那个不知廉耻、惰怠而又懒散的另一面,能够羞愧而亡。
然而,已经不知廉耻,谈何羞愧而亡?
生活
锻炼
所以我决定每天早起和锻炼,坚持了差不多两个月,可以明显感觉到自己跑得更快,精神更好,效率更高了。很多时候可能一开始的动机并不纯粹,可是当养成习惯之后,原来的目的是什么,反而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发现自己在不断向前,看到更漂亮的风景,结识更多的人,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本身就成为了前进的动力。
-小土刀《为什么要读研究生》
所有的成功都基于一点:身体强健。忘记是在哪里看到的,也许是知乎,有人谈如何学习,其中谈及锻炼。大意是: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消耗精力的过程,你的专注度决定了你能学习多少东西,而这个精力,就是一个人的身体。每天坚持锻炼的人拥有更强健的体魄,他们能够用更多的精力、能量去专注于做一件事,所以他们不仅拥有更多的有效时间去学习,还能在一定时间内学习更多的内容。
小土刀是这一年来对我影响很大的人,我在暑假发现了他的博客,看到了他的文章,他在很多文章中都说过锻炼的好处,我也因为他的文章,而下定了好好锻炼身体的决心。
这个月我坚持锻炼,除了天气、课程原因,我都会每两天去跑一次步。我感到我的生活确实有所变化,我可以感到我跑得更轻松了,跑步时担心被他人超越、被他人嘲笑的焦虑在逐渐消失。
我是一个胆小的人,做事情考虑后果,这样有时的确会避免一些坏事,但更多的是耽误很多好事。何为好和坏,本身就很难说,况且因为阅历与思维的局限,我对显而易见的好与坏也缺少客观的评判。也因为此,我担心跑步会对我的膝盖带来损伤,所以我决定每两天跑一次步,周末打羽毛球。也因为此,我担心饭后跑步会对我的消化带来影响,所以我决定至少在饭后3-4小时,也就是21点之后再跑步。
因为冬天学校体育场从11点关门提早到了10点,所以实际上在需要跑步的那天,我的学习时间相较于夏季缩短了一小时。这点我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我可以在十点后,绕学校跑步,但是如果这样,学校的道路高低不平且没有明显的距离概念,会让我非常不习惯;同时,在路上总会遇到三三两两的情侣和行人,自己汗流浃背、喘着粗气的样子未免太过不雅,可能他们不会看我一眼,但我自己不能接受。
想得太多真的很麻烦,我是一个不太想改变的人,事情发展能够在我的忍耐范围内,我就接受,无条件接受。
阅读
我总想给2018年交一份漂亮的答卷,即使木已成舟,我还是想多加粉饰。接近年末了,我有时候会想,我今年干了什么?看了多少书?想到看了多少书,不免又焦虑起来了。大学以后的生活结构改变巨大,初高中严格的时间规划让我能够每天挤出30-60分钟的时间去阅读,但大学后的时间规划过于依赖自律,我的生活也开始不规律起来。
针对阅读,我想说的有很多,但是我不想说得太多,以至于我在年末总结的时候无话可说。
这个月我发现了另一个老师的博客,算来应该有40岁了。看他十几年来的文章和思考,不禁感到时代的发展对我而言,如洪水猛兽,令人恐惧,但是又充满诱惑,令人期待。下面是我对他几篇文章的摘录,都是留有引用地址的,也算是一个见证,是一个存在过、思考过的痕迹。
人的性格和习惯到了成年实习就比较难改变了。人生中的最重要的好习惯,往往是在幼年少年时期,甚至在幼儿园学到的。美国童子军创始人 Baden-Powell 留给男童子军的最后的话:当你离开一个世界的时候,试着让这个世界比你发现他的时候更加好 (Try and leave this world a little better than you found it)。
女童子军的“成功生活”的八个训练:
- Managing Your Time
- Handling Stress
- Speaking up for yourself
- Stay safe
- Earning and managing money
- Becoming a responsible consumer
- Preparing for satisfying career
- Making responsible decision
这八条原则如果孤立开来看,就和市面上大部分成功学书一样,并无特别之处。不过,考虑到这是未成年时期的训练,效果和成年之后再主动反向训练,难度是有区别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人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心智),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事情的看法,控制(相对难以控制的)感情,以及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在现实中的成功等等。少年时期的这些训练,正是对人认知能力的一种系统性的提升。成年之后用认知心理学方法反过来训练大脑和行为习惯,固然目标明确,却有事倍功半之感。
- 徐宥《童子军军规和习惯培养》
人的习惯真的非常非常重要,习惯对人性格的塑造影响很大,而正如荣格所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断章取义,具体在此就不细究了)。但是习惯和性格往往是在小时候培养的,长大后再纠正,就是事倍功半了。小孩不懂何为人生何为社会,所以我总相信着,一个人的人生和命运,大多都是由家庭或者说父母的教育所掌控的(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每个人的一生、每一件事的结果都是之前所有事物的影响堆砌而成的)。我很感谢我的家庭我的父母对我习惯的纠正和价值观的培养,他们的培养方式的确有很多令人忍无可忍的瑕疵,但是不管怎样,确实教会了我感恩、诚信、奋斗。
语言是一种媒介,不光是语言能影响人的思维方式,物理媒介本身也能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你是否曾经觉得在多媒体计算机屏幕前看书怎么也看不下去,一换到纸质的书就能看下去? 是否觉得小时候爱看电视的人长大了思维不连续,没逻辑? 是的,媒介会构建和摧毁你的思维方式。 多媒体计算机有很多的视觉元素,会抑制你的左脑的线性思维,激化你右脑的模式识别能力,所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前看书的你,会自觉不自觉的被转换到右脑的思维方式,看电视也一样。 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科学研究发现,儿童看很多电视会影响后天的智商和持续思维能力,因为电视屏幕平均每隔90秒就要换一次场景,儿童的大脑就会发展为适应这样的持续激励的右脑思维方式,而左脑得不到必要的训练。
-徐宥《思维和语言随笔 2》
文首说的现象确实是这样的,在统计意义上,面对kindle我会更容易分心,而看纸质书却使我更加专注。但我认为更多的问题不在于视觉元素的连续性。实体书是静止的,所以我们的思维偏向于静态、连续,但kindle和其他电子媒介在看书上也是静止的,最大的问题应该在习惯上。毕竟每个人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从纸质书开始的,看了几十年的纸质书,突然切换成电子屏幕,大脑自然会存在惯性。
但是不得不承认,媒介会深刻地影响人的思考。碎片化信息接触得多了,确实会得不到成熟的发展,思考一件事物往往缺少深入的探究,因为往往想到一个点,就放弃深入了。
此外,这个说法令我想起了我高中时期的随笔。那时候我的随笔一般会用手机写,而我往往会因为困倦和急切而在写了2-3页手机大小的页面后停笔,但实际上只有500-1000个字而已。后来我写在A5纸大小差不多本子上,往往写一页半——两页就停笔,但这时的字数就在1000-2000字左右了。到大学后,表达观点的媒介成了电脑,我的文章字数就更是多了不少。
我想记录的思想在下笔前就形成了,不可能受到表述媒介的限制而收到较大的改动,所以改变的地方应该在于对某个问题抽象表达的程度。
本子——手机——电脑,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因素,第一种情况:媒介的记录对视觉的刺激;第二种情况:媒介的记录效率。
我记录思想的形式会被我的意识刻意改变,以适应媒介的大小。因为本子、手机、电脑作为记录媒介,其尺寸带给人的视觉刺激不同,面对尺寸小的媒介,我会尽可能把想表达的意思缩短,而面对尺寸大的媒介,我往往会写下相较之前更多的文字。
我也会因为记录的效率而改变形式。本子需要手写,而手写的效率远远低于打字,同时,手写字和印刷字带给我的视觉刺激也不同(我常常会因为自己的字写得太丑而意兴全无)。
这是否可以部分(片面地、主观地)解释为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文章越来越长。因为在印刷术之前,古人往往把文字记录在珠片、丝帛上,所以言简意赅,而随着记录媒介的一步步进化,人们对一种思想的表达也得以变得丰富或者冗长。当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想:科技的爆发产生了更多的新事物和新概念,而这些东西都要求有更多的文字去表达,而更多的文字需要更大容量的载体,所以才催生了容量更大、效率更高的记录媒介。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中文中唐诗宋词的结构之美,是其他基于字母的语言难以企及的,所以,审美是和语言息息相关的。 Python 编程中的美,函数式编程中的美,也是 FORTRAN 所未能得见的。 中文的美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其搭配的模糊性和意象类比,读多了唐诗,宋词的人就知道,几乎没有一个没有类比的。 这种意象类比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是一种优美的事情,但在非文学作品中,在评论,科学写作和日常交流中,这往往是正确思维的敌人。 这在一本叫做 The Alphabet Effect 的书中讲得很仔细。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毕生研究中国科技史,他很好奇,古代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水平,为什么却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呢? 到底是中国古代社会哪一方面出了问题呢? 这个“李约瑟问题”的答案有很多种,其中 The Alphabet Effect 这本书就提出了一种解释: 中国的书写系统不是字母化的,而是方块字。 或者简单的说,就是全怪仓颉这个人,怎么不造出拼写文字?
大体说来,此书认为,第一,中文读,写系统分离(看到,听到一个字不知道怎么写)使得阅读中文的时候较多的采用非线性(右脑)思维,而人在进行逻辑思考的时候较多的是左脑思维。两脑并用不是优势,所以中文书写系统影响了左脑的发展。 这一点我不知道对错。 第二点说,中文的字,都是从具体的图画而来,而中文的词,都是单字组合而来,这些单字组合,又必须要尊重原来具体单字的含义;加上单字又是抽象了具体的,可以画出来的事物,所以中文的抽象程度不高,且一词多义现象非常严重。 而现代科学需要的是高度抽象的词,和高度精确的概念。这一点我是同意的。现代汉语里很多词,在新文化运动前是没有的,比如“科学”,“哲学”,“政府” 等等。古希腊的拼写文字组合灵活,很早就形成了如“质”,“量”,“比率”,“几何学”,“心理学”等等和现代科学相关的,抽象程度很高的词,而这些概念则是古代汉语中从来没见到过的。第三,活字印刷术虽然号称是中国发明的,但其实一直没有大规模使用,在清代还是雕版为主。而普遍采用字母的欧洲则迅速采用了活字技术,使得雕版技术只在高档场合有所保留。 这一来更加拉大了信息传播的差距。
-徐宥《思维和语言随笔 2》
抽象、抽象、抽象,世界的本质难道不能说不是抽象吗?
我梦见我买了本 geek 菜谱,做两立方厘米的糖果的菜谱上写着 三次根号二 的大小的模具,附带一个开三次根的牛顿迭代法,我不得不用人肉开了一次立方根。咖喱牛肉中,牛肉和水的比例是1比根号2, 我在梦里不得不用无穷递降法,证明给我未婚妻看,不管她买多少有理数数量的牛肉和水,都不能配比成正好根号二这个无理数。 最变态的是做一个 Pie, 要我加 Pi 量的面粉才能做出半径为1的饼,旁边还附带了拉马努金老师的公式, 可是我这个菜鸟还是没编出那个高精度运算的程序…
数学书啊数学书,做梦你都不放过我。
-徐宥《看来看去都是数学书》
For pete’s sake,太可爱了……但是又好羡慕,我也想有一次学习学到发狂的体验。
有一天突然对函数式编程起了三分钟热度。之前学习《SICP》的时候,感受到了Lisp(Scheme MIT)的魅力,感受到了丘奇 $\lambda \,\,calculus$(λ表达式)的奇幻——一切命题能够用函数表示,太神奇了。然后查了查Lisp,看到了王垠老师对“中缀表达式”、“前缀表达式”的独到见解。很兴奋,我感受到了一种新的世界观。
关于“前缀表达式”与“中缀表达式”,我有一个很独到的见解:我觉得“中缀表达式”其实是一种过时的,来源于传统数学的历史遗留产物。几百年以来,人们都在用 x+y 这样的符号来表示加法。之所以这样写,而不是 (+ x y),是因为在没有计算机以前,数学公式都得写在纸上,写 x+y 显然比 (+ x y) 方便简洁。但是,中缀表达式却是容易出现歧义的。如果你有多个操作符,比如 1+2*3。那么它表示的是 (+ 1 (* 2 3)) 呢,还是 (* (+ 1 2) 3)?所以才出现了“运算符优先级”这种东西。看见没有,S表达式已经在这里显示出它没有歧义的优点。你不需要知道 + 和 * 的优先级,就能明白 (+ 1 (* 2 3)) 和 (* (+ 1 2) 3) 的区别。第一个先乘后加,而第二个先加后乘。
-王垠《论语法》
学习
十二月主要在赶大创申报书。学习了PyTorch框架的使用,搞懂了Policy Gradient的算法原理和优化,在空天学院的项目有了些许进展。
下面是我学习的笔记,不成系统,没有学习参考价值,仅仅是记录我的学习过程。
游戏化
明确的目标和阶段性任务;
有可选择的难度
有清晰的任务清单
完成挑战的及时反馈
团队协作与交流
整合内外动机:内在动机(我自己想做)与外在动机(我因为某些原因不得不做)
游戏的设计原则和市面上时间管理书籍教授的方法不是很像吗?
程序编译解析
预处理阶段
预处理阶段将根据已放置在文件中的预处理指令来修改源文件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处理:
- 宏定义指令,如 #define a b 这种伪指令,预编译所要做的是将程序中的所有 a 用 b 替换,但作为字符串常量的 a 则不被替换。还有 #undef,则将取消对某个宏的定义,使以后该串的出现不再被替换
- 条件编译指令,如 #ifdef, #ifndef, #else, #elif, #endif等。这些伪指令的引入使得程序员可以通过定义不同的宏来决定编译程序对哪些代码进行处理。预编译程序将根据有关的文件,将那些不必要的代码过滤掉
- 头文件包含指令,如 #include “FileName” 。该指令将头文件中的定义统统都加入到它所产生的输出文件中,以供编译程序对之进行处理
- 特殊符号,预编译程序可以识别一些特殊的符号。例如在源程序中出现的 LINE 标识将被解释为当前行号(十进制数),FILE 则被解释为当前被编译的C源程序的名称。预编译程序对于在源程序中出现的这些串将用合适的值进行替换
链接器做了什么?
主要负责做两件事情
第一步:符号解析 Symbol resolution
我们在代码中会声明变量及函数,之后会调用变量及函数,所有的符号声明都会被保存在符号表(symbol table)中,而符号表会保存在由汇编器生成的 object 文件中(也就是 .o 文件)。符号表实际上是一个结构体数组,每一个元素包含名称、大小和符号的位置。
在 symbol resolution 阶段,链接器会给每个符号应用一个唯一的符号定义,用作寻找对应符号的标志。
第二步:重定位 Relocation
这一步所做的工作是把原先分开的代码和数据片段汇总成一个文件,会把原先在 .o 文件中的相对位置转换成在可执行程序的绝对位置,并且据此更新对应的引用符号(才能找到新的位置)
Tensor(张量)的维度是啥意思?**
0D:数字(标量)
1D:数组
2D:矩阵
3D:图片(width,height,color channel)
4D:多张图片(width,height,color channel,sample_size)
什么是优化器(optimizer)?
在神经网络训练中,需要对参数进行更新,而不同的更新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更新参数的方法就是优化器(optimizer)。优化器一般可分为三种:
梯度下降
- 标准梯度下降(GD)
- 随机梯度下降(SGD)
- 批量梯度下降(BGD)
动量优化
动量优化方法是在梯度下降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改变,具有加速梯度下降的作用。一般有标准动量优化方法Momentum、NAG(Nesterov accelerated gradient)动量优化方法。
- 标准动量优化(momentum)
- 牛顿加速梯度(NAG)
自适应学习率优化
自适应学习率优化算法针对于机器学习模型的学习率,传统的优化算法要么将学习率设置为常数要么根据训练次数调节学习率。极大忽视了学习率其他变化的可能性。然而,学习率对模型的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来想办法更新学习率,从而提高训练速度。 目前的自适应学习率优化算法主要有:AdaGrad算法,RMSProp算法,Adam算法以及AdaDelta算法。
- AdaGrad
- RMSProp
- Adam
- AdaDelta
Reference:机器学习:各种优化器Optimizer的总结与比较
conv2d(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kernel_size)中的输出通道(out_channels)是什么意思?
因为这三种颜色是三原色,所以基本上可以合成任何人眼可分辨的颜色。而三个通道的图片也基本上可以表示所有图片了。
在计算机视觉处理中,一般图片数据除了是单通道的灰度图片外,就是RGB通道的彩色图片了。
对RGB图片进行卷积操作后,根据过滤器的数量就可以产生更多的通道。事实上,多数情况还是叫后面的卷积层中的通道为,特征图。但实际上在张量表示下,特征图和前面提到的通道差不多,有时候后面的也都叫通道了。
淘宝如何打败eBay?
2004年,ebay占领了中国市场85%以上的份额,为了保护自己的B2B商业模式不被ebay入侵,阿里巴巴创建了淘宝作为ebay的直接竞争对手。因为ebay的利润来源于买卖双方交易的手续费,所以ebay会尽力去截断买卖双方的沟通渠道,让ebay完全充当交易的中间桥梁,不让买卖双方私下商量。淘宝借助着一点,对ebay进行了攻击。首先,淘宝不收取交易手续费,这使得大部分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和商家从eBay涌向了淘宝;其次,淘宝提供买卖双方的通信渠道,买卖双方能够自己沟通,甚至能够讨价还价。但这也导致淘宝无法盈利,所以就天猫应运而生。
淘宝的胜利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单纯模仿一个互联网公司运营模式是不会成功的,要想成功,还得在模仿的基础上,寻找创新点。所以你在创业之初,可能只是单纯模仿一个经营模式而不知道创新点在哪儿,但是不要担心,不要被第一次失败所击垮,创新点总会有的。
Reference:Jeff Bezos, Jack Ma, and the Quest to Kill eBay(需要科学上网)
其他的我想不太多了,果真是不学无术么?
我也可以安慰我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不能割裂开,生活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完)
- 本文作者: Yuang
- 本文链接: http://www.yuuuuang.com/2018/12/22/【周记】神经症人格/
-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MIT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