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

In me the tiger sniffes the rose.

  • 主页
  • 世界之内
  • 世界之外
  • 叶隙随笔
所有文章 友链 关于我

YA

In me the tiger sniffes the rose.

  • 主页
  • 世界之内
  • 世界之外
  • 叶隙随笔

2018年终总结

阅读数:22121次 2018-12-31
字数统计: 9.3k字   |   阅读时长≈ 32分

落叶 枯木 寒风 白雪

2018 在用这些进行一场道别

对 138 亿年的宇宙来说

它不过是叠加的一层浮光掠影

而对你我而言

它是人生注定去不复返的一年

-《知乎「年度大事记」视频发布 | 2018 我们如何与世界相处?》

序

我非常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批评指正。面对错误,我不可能寄希望于自己的三观和常识,让它们去突破自身、反对自身,因为既然我这么做了,就说明这个行为是经过我的常识和三观允许的,换言之,我觉得这个行为在我的世界是正常不过的。

但现实往往不是这样的。

我的经历和受到的教育,很明显存在或多或少的缺失。很可能我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在我看来很正常,但实际上与社会的共识是脱节的。比如说我在最近才慢慢改变自己遇到同学院认识但不熟悉的同学,却不打招呼的坏习惯。以前我觉得,既然不熟,打招呼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但是实际上这很不礼貌——明明互相都认识,却只是不熟悉而视而不见,这一方面让他人感到尴尬,也疏远了原本的正常关系。再比如说,很多人觉得,遇见长辈要问好、上厕所要对准便池这种非常基本的礼仪,是可有可无的,是不必要的。其实我们无法真的指摘他们什么,他们是无辜的,因为他们完全没有恶意去变得没有礼貌,只是他们不知道、没有人教过他们应该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情。

所以,我非常非常非常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批评指正,比如说,我非常希望有人看到这段话、这句文字,发掘到了我某些不好的品质和倾向(比如狂妄、自欺欺人、孤芳自赏),就能马上告诉我,告诉我哪里做得不好,为什么做得不好,应该如何改变。

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我受到批评会不开心,甚至会争锋相对,但是我正在非常努力地去改变、去反思自己,尽力不去不假思索地为自己辩护,毕竟我已经因此对我亲人、好朋友造成了很多伤害。

如果一定要我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么多年我学到的东西,我会说,是“谦逊”。

我现在看待那些美好的事物,比如说生命、绘画、书籍,越来越心存敬畏。我们对一件事物必然会有一定的理解,但是我知道这种理解或者说看法不是永恒绝对的,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是片面的错误的,所以我要去学习、去反思。一方面能够让自己更清晰地对一个事物下一个比较正确的判断,从而面对纷繁的世界能够更加心无旁骛地追逐理想;另一方面也能让自己安心,不至于会因为我对某人对某事的错误看法,而做出了错误的行为,从而酿成了更错误的结果,我必然会因此而后悔、内疚一辈子。

整个2018,我的生活就是在不停的反思、挣扎、改变中度过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逐渐意识到记录自己记忆的必要性,每次看到我以前的文章和照片,我都会很快乐很快乐很快乐。

比如有一天初中群里有人发了一张初二秋游时我的照片。

初中

看到后我真的非常开心,我会想起初中的生活,那时候开始接触诗歌、小说、古典乐,那颗刚步入青春期的追求爱与美的懵懂之心开始颤动,那时候的情感细腻而真实,诗意的心远比现在容易被感动,我会为一首诗痴迷到难以入睡,会为一首曲子而放下手头所有事情、抛弃心中所有杂念。初中发生了很多当时觉得痛苦但现在看来很有意义的事情,这三年塑造了我如今的人格。

每一个回忆都会勾起我的留念,就像酒一样,时间越长就越香醇。这种快乐是让我坚持记录生活、保存记忆的原始动力,我也为这种快乐找到了一些理由:

  • 将我的生活记录下来,能促进我回顾和思考;

  • 个体对这个世界是没有意义的,1:7,000,000,000,1可以忽略不计。我离开了这个世界,我给这个世界留存了什么?我留下了什么我曾经存在过的证据?为了对抗这种转瞬即逝的无力感,我要努力把我生命中有价值的思考和学习记录下来,让50年、60年后垂垂老矣的我,能够在每个夕阳温柔崩塌的黄昏看着这些回忆而感动落泪。

接下来我要好好总结我这一年的生活和思考,安静地、尽力不留遗憾地,总结我这一年的时光。

意义

我和F同学有时候会讨论学习,往往先由学习计划,谈到人生规划,再谈到人生的意义。

她说,人生是充满挣扎和痛苦的,既然是这样,我为什么不让自己过得好一点,我何必去追逐那些不一定能带给我快乐的东西?我拼命学习、得到高分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读研、出国、进入更好的大学;我读研深造、出国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开阔眼界、丰富人生经历,同时在应聘企业或者高校时具有竞争力;我得到了高薪、高地位的职业,拥有丰富阅历和知识的目的是什么……

我一时无言。

我说,我不知道……看起来,所有意义的穷举似乎最终都会无可奈何地指向意义的反面,无意义。人类个体在面对整个人类群体的时候,是毫无意义的,何况面对无穷的宇宙——70亿人类生活在1颗星球上,地球只是太阳系中较小的行星,太阳系位于质量是自己1,400亿倍的银河系的边缘,而整个银河系只是宇宙20,000亿星系中的一个,更何况,还有无尽的平行宇宙……

她说,既然无意义,我们为什么要活下去?

我想,我们的行为证伪了这个说法——既然我们没有马上去赴死,说明肯定存在某些羁绊让我们继续生存。那么,是否说明确实存在着类似意义的东西,让我们不迷失方向?

我们对人生意义的判断无非两点:

  • 人类在宇宙中过于渺小,犹如灰尘,所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没有意义。

  • 人类在时间的长河中转瞬即逝,所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没有意义。

有一位老师(ID:Mingkun Ding)的解释,让我能够接受,他说,

生命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无意义性的生命反而是优于有意义的生命的。

首先,他证明了对人生无意义的论证是错误的:

1、“人类在宇宙中过于渺小,犹如灰尘,所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没有意义。”
这种逻辑是不正确的。如果人类生命的无意义性是犹豫我们物理上的渺小,那么请想象在一个平行宇宙中存在一个巨大的生物,其体积与它所在的宇宙几乎相当。话句话说,这个生物在宇宙中不再渺小,而几乎是这宇宙的全部内容。我们可以因为这一点而说这个生物的生命是充满意义的吗?并不能。即是说,人类的物理体积与我们的生命有意义与否并无关系,即使任意放大我们的体积也不会改变我们生命的无意义性。从而也无所谓“我们过于渺小,所以生命没有意义”一说。

2、“人类在时间的长河中转瞬即逝,所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没有意义。”
这种逻辑也是不正确的。我们只需要再做一个与上文差不多的思想实验即可知道,若是有一种生物能够与其所在的宇宙存在的时间一样长,我们就能说它的生命有意义了吗?换句话说如果某人长生不老,那么他的生命就变得有意义了?我认为并不是。如果这样,那么人类的生命或存在时间的长短与生命有意义与否也无关系,也就无所谓“我们存在的时间过于短暂,所以生命没有意义”一说。

接着,他开始论证意义带给主体的是束缚,主体被禁锢在意义之中,任何超脱意义之外的行为和目的是无效的不被允许的,生命的无意义带给了人更大的自由。

试想如果我们的生命是有“意义的”,再假设我们能够知道那个意义(目的)是什么,我们会变得更加快乐,或是更加积极吗?在那种情况下,我们的一切所作所为都必须为了达到那个目的而努力,所有与那个目的无关的行为都会被斥责。我们还会是自由的吗?(这并不是说我们真的有自由意志,但是若所说成真,我们连自己是自由的错觉都不会有了)再退一步,若生命是有意义的,但是我们并不知道那个意义(目的)是什么,恐怕人类只会更加痛苦。所以生命的意义,如果存在,只会成为禁锢人类精神自由的枷锁(且不讨论意志自由)。手机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但是正是这种有意义性让手机注定无法自由地被当做石子来打水漂玩。相反,正因为人类生命的无意义性,才让人类能够自由蓬勃地生活。这样的无意义性让我们能够自由地选择“最好的活法”,而不是被最“有意义的活法”给禁锢住。前者是我们自由选择的结果,后者并不是。

从前的人们存在是有意义的——为了宗教、为了耶和华、为了死后上天堂,可是到了近代,人存在世界的价值开始被质疑,人生的意义彻底崩塌。尼采振臂疾呼:“上帝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群魔》中写到:“(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什么事都是被允许的。”

在希腊神话中,希绪弗斯(西西弗)被众神惩罚,他必须把巨石推上山顶。但是众神对巨石施了咒,希绪弗斯将巨石推到山顶后,巨石就一定会滚回山脚。希绪弗斯只能永远地重复这个过程,因为他永远都不能把巨石推上山顶。但是他必须接受这个永恒的失败,必须接受永恒的荒谬。

加缪在《希绪弗斯神话》中写到:“唯一严肃的哲学命题,是自杀”。

我和F同学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不就是一个不停将巨石推向山顶的过程吗?世俗价值都是禁不起推敲的,简而言之,推敲下去觉得活着没意义,越想意义就越痛苦。所以人们只能有两个选择,肉体自杀和哲学自杀,哲学自杀就是不再想这个问题了,人如果不愿放弃,继续思考,结果必然面对找不到意义的尴尬,也就是加缪的名词‘荒谬’,很可能走向虚无。

而存在主义给了人类继续存在的理由:世界没有任何意义,但是我们要尽力而为,努力活出我们自己的意义和精彩。我们能抓住的唯一希望就是认知到没有什么别的希望。

存在主义的批评者指责我们是悲观主义,实际上他们是无法接受我们严肃的乐观主义。

-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文主义》

改变

时间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它带给了所有事物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组成了整个人类世界,量子力学在另一个侧面揭示了世界的本质:世界就是概率。人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时间在我身上的作用也非常明显。

我一直都是一个自卑的人,也正因为此,努力保护自己,不被他人发现自己的柔软。我来到成都,和F同学相隔千里。我常常会因为自己那颗敏感稚嫩的心而鞭笞自己,怨恨周遭的事物,怨恨她,怨恨爱我的人。

幼稚的心智也会反思和思考,但这种思考也不过基于我有限的认知,而大学的生活给我有限的认知打开了一个小口子,让我内心那腐烂发臭的污水慢慢流了出去。

辩论队

辩论队

哪里都有辩论队的痕迹;

想设闹钟,打开时钟,看到计时功能还停在1分30秒,那是我曾在计算自己申论的时间;

打开Safari,还留着我查资料的网页;

打开电脑,桌面上还留着我们的数据稿、申论稿和一辩稿;

想做作业,拿出草稿纸,发现上面写着我方论点的推演。

我突然感觉,所谓家庭,就是这种时刻存在在生活中,藏在某个角落被你发现的惊喜。

辩论队给了我一个家,我能在同伴们的帮助和合作下,更心无旁骛地成长。

我还记得在面试的时候,我的声音小到让学长学姐们听不清,在前几次辩论赛,也因为声音小、语速快、谈吐含糊不清而无法让自己的意思清晰地传达给对方。

我一直知道我的问题,但是我一直不愿改变,如果没有辩论队,我不会去努力改变。虽然现在仍十分幼稚、怯场,但是我确实能感受到:我因为辩论队,穿上了正装,上200人的报告厅打比赛,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兄长和师姐,从那个自卑的人,逐渐变成了自信、开朗的人。

辩论队

学习

我从湖州中学毕业,湖州这个城市一直保持着一种“没落贵族”的高傲和悲凉,湖州中学也不例外。湖中面对日益衰落的情况,对外宣扬其培养的是有理想、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这种最后的骄傲成为了其遮羞布。其实想来很正常,在放养的教学模式下,没有自学能力和目标的人早就被淘汰,剩下的自然是另一群相反的人。这样也好,只是把淘汰大学堕落之人的过程,提早到了高中。

我一直都向往文学、哲学、历史,但这种向往也许只是刻奇或者印随。刚入川大的时候,我对本专业很排斥,对本校也很排斥,我心里住着一个倨傲却无知的小鬼,狂妄地叫嚣着。

但是很自然的,我变了。我越来越喜欢川大,川大给我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环境,大学的教育模式也给了我更多的空间去自我探索和发现,我越来越安适于我的境地。

在川大,我遇到了令我心头一颤的清晨

川大-1

我遇到了令我难忘的夕阳

川大-2

川大逐渐内化为了我的精神,成为了我人生的一部分。

也许,同样是刻奇与印随,让我去追逐那层看不清晰的面纱。

也许,我只是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也许,我确实发现了专业的美,我慢慢发现所有的学科本质都是一样的,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是对真理的探寻——更彻底地说,是对人类本身的终极探索。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和我学什么专业不是必然相关的,最重要的是我是否努力、坚定、自律地去保留我的初心、追寻我的目标。无论学什么,都可以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计算机科学很有趣,每一个计算机程序都在表现着一种精神观念,其背后隐含着对某一个过程的模型和抽象。

每一个计算机程序都是现实中的或者精神中的某个过程的一个模型,通过人的头脑孵化出来。这些过程出现在人们的经验或者思维之中,数量上数不胜数,详情琐碎繁杂,任何时候人们都只能部分理解它们。

如果说艺术解释了我们的梦想,那么计算机就是以程序的名义执行它们。

我们希望建立起一种看法:一个计算机语言并不仅仅是让计算机去执行操作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它是一种表述有关方法学的思想的新颖的形式化媒介。

-《计算机程序的构造和解释》(SICP) 序

《计算机程序的构造和解释》的教学语言是Lisp,而Lisp则是研究人工智能的语言,对人工智能的思考,让我思考“思考”是什么。

著名的说谎者悖论:“我说的这句话是假的”,是因为这句话指涉了自身而引起了悖论;墨子驳“言尽悖”:墨子指出:“真理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的”——而这句话也有同样的悖论,也是因为它隐含地指涉了自己。自指(指涉自己)的存在让所有系统都具有不可避免缺陷,任何系统只要有谈论自身的能力,内部就存在不可消除的矛盾,不完全性成了所有系统的固有性质。这就告诉我们,不能指望有系统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鉴别所有句子的真假,因为他们都是不完全的漏洞系统,因此在物理学,社会学,哲学或者任何领域,所有构建大一统理论体系的努力是注定要失败的。

假如人脑的思维过程就是一串符号间的逻辑运算,那么问题是,人如何改变自己的思维?如何去获取知识和真理?既然系统必然存在缺陷,那么人的认知是有局限的,矛盾其实是我们思维的固有性质,人脑与思维,也是一个形式系统,因此我们注定无法认识所有客观真理,哥德尔定理的悖论就就是我们认知的界限。

跳出系统,超越自己也许是注定做不到的事情。在苹果表面爬行的蚂蚁以为苹果表面是没有尽头平面,因为他无法跳出来观察到自己只是在绕圈子。蚂蚁无法超越自己的认知维度,人类也一样。

埃舍尔画手

正如埃舍尔的这幅《画手》,人的思维只能是“自己画自己”的无限循环,是一个相互纠缠的怪圈。


高中阶段,父母为我付出了很多很多,在大学录取结果出来后,父亲说他开始相信命运,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在全部是概率的世界,任何一件事情的结果都取决于之前发生的事,在无法选择结局的情况下、在一切都是可能性的情况下、在蝴蝶效应下,当然,一切肯定都是最好的安排。

话虽如此,但是我仍然对命运怀着十分的敬意,命运是一套自恰而完备(超越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规则,人类目前仍无法破解这套规律(或许永远无法破解)。在这套规律面前,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写作

我曾执着于华美的文风和艰涩的语言,但是我逐渐明白,让别人看不懂很容易,让别人看懂并且有所收获才是写作的意义。在12年的教育里,我将写作视为任务,写得越华美,分数越高。因为我没有跳出这个圈子,所以高中的论述文从来没有得到过高分。我也曾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在纸上,但那永远只有我一个读者,我不需要让别人看得懂,或者说我得尽力让别人看不懂,以此来保护我的隐私不受窥探。

后来我知道写作还有更多的用途,正如刘未鹏老师写道的

有时候,语言自己也会思考:在没有付诸笔端的时候,思想在脑海中的存在形式往往较为模糊、抽象,有时甚至是图像的形式,然而,如果需要写出来,甚至写出来给别人看和别人交流的话,就必须使用文字符号,文字符号其实有自己的一套系统,计算语言学上称为语义网络,同一个概念,在大脑中模糊的感觉,和明确地表达成某个特定的词语,是不一样的。你会因为用了某个特定的词语从而想到另一个词语,你写着写着就会发现一些词语就像本身有灵性一样,将其他的词语都带出来了。有时候,这种效应会导致书写变成一场文字游戏,但好的一面是有些时候也是有益于拓宽或启发思维的。

-刘未鹏《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

写作能让我去完善那些抽象的、不完整的思想,能够促使我去思考如何把不连续的思想联系起来,去努力寻找将不同思维片段连在一起的粘合剂。

我开始努力去记录我的生活和思考、去记录我的学习,首先从摘抄开始,由摘抄引出我的片刻思索,我发现我的写作往往是缺乏一个切入点,一旦找到一个切入点,就会引起我很多不太成熟的思考。很多情况下,要想下笔去做一个修辞,或者去论证一个观点,就需要查资料,

写作的基础是积累,积累的不仅仅是素材,更应该是深入思考。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样,都比素材本身更重要。还有就是对于思考的思考,思维模式,认知模式,如何通过逻辑、类比、对比来表达主题,如何通过场景、人物、事件的穿插来释放情感,都是大有学问的。

就是在这种下笔、查资料、改善的过程中,一方面加深了我对某一个思考的认识,另一方面帮助我巩固了平日阅读、学习而收获的知识。

这种将思想落笔的方法,和费曼学习法很像。费曼学习法很简单,就是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教给别人。不要使用任何高级的词汇或复杂的概念,因为使用它们时对方肯定会听不懂,同时我也很容易又陷入自欺的怪圈。使用小学生都可以听懂的语言和概念,用这种方法写下对一个概念的理解时,我其实是在迫使自己更深刻的理解这个概念。同样重要的是,我会发现自己在哪里还没有理解清楚。

小土刀说得非常棒,这也是我写博客的初衷

这就是我写博客的原因,这是我跟自己沟通的方式。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冒出各种各样光怪陆离的想法,这些想法在当时无比清晰,但是保质期却很短,常常睡一觉就变质,而写博客就是把这些想法打磨和雕琢的方法之一。通过写博客,我得意把这些想法永久地保存下来。

当你坐在书桌前,无论是握着钢笔或敲打键盘,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对文字有追求的人,会在意自己的遣词造句,会在意自己有没有表达清楚,而这些在意的过程,不也就是提高的过程吗?

从07年开始写博客,算到现在也有7个年头了,虽然每次翻回去看自己之前的文字都觉得有些幼稚与可笑,但是这也正说明着我在大步向前吧。一路走来,一路记录,读自己以前的文章,恍惚会有穿越的感觉,那些年的固执与坚持,那些年的爱恋与甜蜜,那些年的梦想和朝气,而现在也就是许许多多的那些年累积出来的啊!

-小土刀《为什么要写博客》

感情

下面是大型撒狗粮环节,感到不适者可以跳过这一部分。

小帆-4

我和小帆已经在一起将近三年了,我们两个都不是善于表达自己情感的人,往往会因为某些问题而辩论、争执。她是一个非常非常可爱的女孩子,是我遇见过的所有女孩子里最可爱的人(也许是我出于对爱人的爱恋)。

我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珍惜她。

我是一个霸道、幼稚、自私的人,因此,我总是伤害她。这一年我一直都在反思、总结,我的性格因为她而变得更加柔和、踏实,她将我性格的刺一根根磨平,使我更成熟地对待不稳定的坏情绪。她教会了我对待生活的态度,抚平了我对人生的焦虑,我从她这里学习到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品德和性格,这些性格反过来促使我更好地面对生活,面对感情。

原本以为能够天天黏在一起,但是因为高考问题,我和她远隔千里。原本就不善于表达牵念,大学不同的生活、不同地域的习惯,都成为我们情感的爆发点。但是,命运对我很好,她的包容和理解,让我们的心始终紧紧依靠在一起。

我和小帆都不喜欢被他人知晓自己的生活,向他人展示自己对爱人的情感未免太怪了,毕竟我爱的是她,我的情感是我和她在一起的基础,而不是炫耀的工具。为尽力避免这一部分变成我对小帆的告白现场,就此作结吧🤣。

我很幸运,但是也别感谢命运,毕竟,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是吧?

阅读

我觉得,学习计算机的知识,单单就编程来说,真的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编程为我的世界增添了很多色彩,帮助我处理数据、简化机械性的事务……如果我当初选择学习社科,很可能就不会关注众多自律、奋进、乐于分享的人,不会有充分的时间接触电脑,自然也就不会有这样一个博客来让我坚持写作、记录我的生活。

我把2018年的读书情况,图像化为两个图表,第一个图表显示了我18年阅读的书的种类,第二个图表显示了更具体的内容,比如说书名与评分。

(图表用ECharts制作)

Chart1

2018年,我读了44本书,其中小说有29本,其次是个人管理类有6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2018年我的心境:焦虑于自我提升、纵情于虚拟世界。

Chart2

我对某些书的评价与社会对其的广泛共识不符,是因为每个人对同一语句的理解必然会受到其经历、思想、阅读环境等众多变量的影响。我喜欢一本书是因为,这本书被我广泛地接受,而接受的原因,则是书中表达的观点和理念,与我的思想相符。

我之所以会因一本书而激动地颤抖,可能有两个原因:1. 作者非常漂亮地解决了我曾思考过但没有结论、或者没有理性论证的问题;2. 作者极其优雅地表述了与我相同的三观。

人只接受自己愿意接受的东西,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读书其实是在读自己

更进一步,我在之前的博文里讲过,我们不可能接收我们未知的事物,而所谓的已知的事物,就是符合我们理性与感性的事物,一个人既不会寻求他所知道的东西——因为他既然已经知道它,就无需再探寻;我们也不会寻求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因为一个人甚至连他要寻求的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

柏拉图也因此认为,人类的灵魂在未转世时,生活在理念世界里,保有着理念的所有真理,只是因为在转世后被肉体所玷污而遗忘了所有理念知识,我们只是在学习中不停地回想起灵魂原本就有的知识而已。


我总希望利用一切空闲的、可利用的时间去学习知识,所以我每次去上课、吃饭的时候,都会听喜马拉雅的历史、军事、外交方面的内容,一年下来,竟然已经听了88个小时,看来,碎片化时间真的非常值得利用。

喜马拉雅

可是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听有声读物真的有给我带来什么变化吗?

以前的我会在路上、吃饭时为了让自己的时间变得有意义,会去思考、回顾,而如今这个思考的时间变成了听书的时间,是否真的正确?我发现我确实失去了对很多问题敏锐的判断和思考,脑子没有以前灵活了。

我曾看到有人对知识付费这样评价:

其实,我们就跟这位司机差不多,一付费一收听,就误以为学到了知识,其实离真正的掌握知识差了十万八千里,你以为买到的是知识,其实买到的是“知道”。你以为买到的是掌握,其实只是囤积了一堆“知道”。

一开始,觉得很有启发很有用,看完的一瞬间觉得自己受益匪浅。可时间长了,我才发现:我的认知并没有由此而提高,我的思维并没有由此而升级,我的知识和技能依然在原地踏步。

-诏曰《得到,知乎,喜马拉雅这些课程都看了,有进步吗?》

也许我确实为了获取知识而太焦虑了。我想慢慢降低自己听喜马拉雅的时间,把更多的碎片时间用在思考,看看这样效果如何吧!

2019年计划

这个计划不包括本年必须要做的事情,比如:考试成绩优异、做比赛项目等;只包括额外的和急切的任务。

  • 精读一本到两本计算机领域经典(包括习题、笔记)
  • 读50本“闲书”(每周一本)
  • 托福105+,GRE330
  • 发表2+篇论文
  • 保持锻炼
  • 结交20个朋友

总结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经说:

如果你隐藏自己,不敢让别人看到你如何做自己喜欢的事,别人就会认为,他们也不能做到。但如果你让他们看见,就等于允许他们像你一样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就等于解放了他们的愿望。这并不是说要让他们去做和你一样的事,而是让每一个都做最适合自己、自己最希望做的事。

我想这就是有这么多人写博客的原因,他们乐于分享、乐于共赢。

我非常不自信,我害怕他人对我的嘲笑,所以我只想尽力把一件事情做好,或者干脆不让他人看到我在努力做一件事件。这种对他人的畏惧,会让我说话克制,更注重分寸,但它同时也在压抑我真实的情绪。

所以我把我的想法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知道。

我知道我因为这种畏首畏尾的性格错失了很多机会,2019年,是时候改变了。

赏

谢谢你请我吃糖果

支付宝
微信
  • 本文作者: YA
  • 本文链接: http://www.yuuuuang.com/2018/12/31/2018年终总结/
  •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MIT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 随笔
  • 年终总结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再也不要把他们弄丢了
人类的心理行为模式
  1. 1. 序
  2. 2. 意义
  3. 3. 改变
    1. 3.1. 辩论队
    2. 3.2. 学习
    3. 3.3. 写作
  4. 4. 感情
  5. 5. 阅读
  6. 6. 2019年计划
  7. 7. 总结
© 2018-2025 YA
GitHub:hexo-theme-yilia-plus by Litten
本站总访问量25706次 | 本站访客数20846人
  • 所有文章
  • 友链
  • 关于我

tag:

  • 随笔
  • 年终总结
  • 世界之内
  • 世界之外
  • 叶隙集
  • 机器学习
  • 叶隙随笔
  • 图像处理
  • 数据挖掘

    缺失模块。
    1、请确保node版本大于6.2
    2、在博客根目录(注意不是yilia-plus根目录)执行以下命令:
    npm i hexo-generator-json-content --save

    3、在根目录_config.yml里添加配置:

      jsonContent:
        meta: false
        pages: false
        posts:
          title: true
          date: true
          path: true
          text: false
          raw: false
          content: false
          slug: false
          updated: false
          comments: false
          link: false
          permalink: false
          excerpt: false
          categories: false
          tags: true
    

  • 2024年终总结

    2025-04-08

    #随笔#年终总结

  • 【叶隙集】41 盘旋的白文鸟

    2025-01-12

    #随笔#叶隙集

  • 大语言模型正在伤害人机交互领域的研究

    2025-01-05

    #随笔#世界之内

  • 【叶隙集】40 台湾旅行

    2024-12-22

    #随笔#叶隙集

  • 【叶隙集】39 搬家了

    2024-09-05

    #随笔#叶隙集

  • 2023年终总结

    2024-06-27

    #随笔#年终总结

  • 【叶隙集】38 参加学术会议

    2024-05-22

    #随笔#叶隙集

  • Notes of 3D Gaussian Splatting

    2024-03-19

    #世界之内

  • 【叶隙集】37 音乐会和朋友

    2023-12-04

    #随笔#叶隙集

  • 【叶隙集】36 QE和音乐会

    2023-11-02

    #随笔#叶隙集

  • 【叶隙集】35 新室友和更积极的生活

    2023-09-11

    #随笔#叶隙随笔

  • 读书笔记|《规训与惩罚》

    2023-08-27

    #随笔#世界之外

  • 【叶隙集】34 无法参加学术会议

    2023-06-28

    #随笔#叶隙集

  • 【叶隙集】33 回国后与朋友和家人们的聚会

    2023-06-11

    #随笔#叶隙集

  • 视频压缩技术概述

    2023-04-28

    #世界之内

  • 2022年终总结

    2023-03-31

    #随笔#年终总结

  • 【叶隙集】32 平和的心态

    2022-12-27

    #随笔#叶隙集

  • 【叶隙集】31 双相情绪障碍症

    2022-12-17

    #随笔#叶隙集

  • 【学习笔记】CS5229 Advanced Computer Network

    2022-12-17

    #世界之内

  • 【叶隙集】30 下半学期太忙了!

    2022-11-25

    #随笔#叶隙集

  • 【叶隙集】29 当助教的半个学期

    2022-10-07

    #随笔#叶隙集

  • 【叶隙集】28 忙碌的第一个月

    2022-08-31

    #随笔#叶隙集

  • 【叶隙集】27 老师的职责

    2022-07-31

    #随笔#叶隙集

  • 【叶隙集】26 新加坡太难找工作了

    2022-07-23

    #随笔#叶隙集

  • 【叶隙集】25 生产工具、学习生活和阅读笔记

    2022-07-15

    #随笔#叶隙集

  • 【叶隙集】24 学习、科研、旅行和爱与关怀

    2022-06-24

    #随笔

  • 【叶隙集】23 学习与研究

    2022-04-26

    #随笔#叶隙集

  • 【学习笔记】人工智能规划与决策

    2022-04-26

    #世界之内

  • 博士申请的总结

    2022-03-31

    #随笔

  • 【叶隙集】22 新的体验和宗教

    2022-03-07

    #随笔#叶隙集

  • 2021年终总结

    2022-01-08

    #随笔#年终总结

  • 【叶隙集】21 新朋友和学术报告

    2021-10-31

    #随笔#叶隙集

  • 【叶隙集】20 音乐会与教训

    2021-10-19

    #随笔#叶隙集

  • 【叶隙集】19 六周年纪念日

    2021-10-03

    #随笔#叶隙集

  • 【叶隙集】18 疫情与疫苗

    2021-09-24

    #随笔#叶隙集

  • 摘录|联合国2021年气候问题总结报告的摘要

    2021-09-19

    #世界之外

  • 【叶隙集】17 音乐会和读书

    2021-09-08

    #随笔#叶隙集

  • 【叶隙集】16 喜欢上了游泳

    2021-09-01

    #随笔#叶隙集

  • 【叶隙集】15 课前的夜曲

    2021-08-24

    #随笔#叶隙集

  • 【叶隙集】14 平稳的学习生活

    2021-08-16

    #随笔#叶隙集

  • 【叶隙集】13 生活与朋友

    2021-07-15

    #随笔#叶隙集

  • 【叶隙集】12 毕业

    2021-06-30

    #随笔#叶隙集

  • 【叶隙集】11 毕业前的生活

    2021-06-23

    #随笔#叶隙集

  • 读书笔记|《国境以南,太阳以西》读后感

    2021-06-17

    #随笔

  • 【叶隙集】10 青甘环线旅行

    2021-06-13

    #随笔#叶隙集

  • 半监督学习|论文粗读

    2021-06-07

    #机器学习

  • 【叶隙集】9 纯粹地生活

    2021-06-06

    #随笔#叶隙集

  • 【叶隙集】8 生活的界限

    2021-05-30

    #随笔#叶隙集

  • 【叶隙集】7 隔离结束

    2021-05-21

    #随笔#叶隙集

  • 【叶隙集】6 隔离生活

    2021-05-14

    #随笔#叶隙集

  • 【叶隙集】5 新的阶段

    2021-05-08

    #随笔#叶隙集

  • 【叶隙集】4 团队管理

    2021-04-30

    #随笔#叶隙集

  • 【叶隙集】3 过低的自我评价

    2021-04-23

    #随笔#叶隙集

  • 【叶隙集】2 方向与交往

    2021-04-16

    #随笔#叶隙集

  • 【叶隙集】1 原爆点-续

    2021-04-08

    #随笔#叶隙集

  • 随笔|目的与纯粹

    2021-03-28

    #随笔

  • 随笔|白文鸟

    2021-01-20

    #随笔

  • 写在一百以后——2020年终总结

    2021-01-01

    #随笔#年终总结

  • 随笔|选择

    2020-12-25

    #随笔

  • 读书笔记|《人生的意义》总结、摘录

    2020-11-25

    #世界之外

  • 书评|Normal People, Normal Love

    2020-10-07

    #随笔

  • Decision Making|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与强化学习的概述与比较

    2020-10-03

    #世界之内

  • 随笔|疫情后的总结

    2020-09-10

    #随笔

  • 学习笔记@PRML|1 Introduction

    2020-07-31

    #世界之内

  • 随笔|面试后的回顾与思考

    2020-07-26

    #随笔

  • 数据挖掘|数据挖掘概论笔记

    2020-06-24

    #世界之内#数据挖掘

  • 续写|美女或野兽

    2020-06-18

    #随笔

  • 随笔|无常

    2020-05-31

    #随笔

  • 现象学|胡塞尔《小观念》笔记

    2020-05-13

    #世界之外

  • 随笔|我的局限性

    2020-05-13

    #随笔

  • 随笔|胡乱的记录

    2020-04-09

    #随笔

  • 随笔|疫情

    2020-02-16

    #随笔

  • 随笔|怅惘地忖度

    2020-01-29

    #随笔

  • 2019年终总结

    2019-12-08

    #随笔#年终总结

  • 机器学习|Flow-based Model学习笔记

    2019-11-06

    #世界之内#机器学习

  • 【Introduction to TensorFlow】03 卷积神经网络与复杂数据集

    2019-10-31

    #世界之内#机器学习

  • 【Introduction to TensorFlow】02 初识机器学习与计算机视觉

    2019-10-29

    #世界之内#机器学习

  • 【Introduction to TensorFlow】01 TF 快速入门

    2019-10-29

    #世界之内#机器学习

  • 【Introduction to TensorFlow】00 课程概览

    2019-10-29

    #世界之内#机器学习

  • 随笔|呓语

    2019-10-27

    #随笔

  • 周记|面纱 久别重逢

    2019-09-21

    #随笔

  • 学习笔记|拟合优化

    2019-09-15

    #世界之内

  • 周记|爱人 体验 芝诺

    2019-09-07

    #随笔

  • 摘录|造成不幸福的原因之六:嫉妒

    2019-09-06

    #世界之外

  • 随笔|虚无 纵欲

    2019-08-22

    #随笔

  • 周记|尘埃落定

    2019-06-29

    #随笔

  • 周记|本能 愉悦 基因

    2019-06-12

    #随笔

  • 周记|空荡荡

    2019-06-02

    #随笔

  • 四月裂帛——读《女儿红》

    2019-05-30

    #随笔#世界之外

  • 机器学习|主成分分析

    2019-05-10

    #世界之内#机器学习

  • 《好运设计》史铁生

    2019-05-09

    #世界之外

  • 机器学习|感知机与支持向量机

    2019-04-27

    #世界之内#机器学习

  • 周记|记忆 概念 庸俗

    2019-04-27

    #随笔

  • 机器学习|模型评估与选择

    2019-04-17

    #世界之内#机器学习

  • 机器推理|SLD Resolution

    2019-04-06

    #世界之内

  • 第五代计算机

    2019-03-31

    #世界之内

  • 学习笔记|Volume Rendering

    2019-03-31

    #世界之内#图像处理

  • 周记|三月驼云

    2019-03-28

    #随笔

  • 生成对抗网络与强化学习:文本生成的方法

    2019-03-11

    #世界之内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俞平伯

    2019-03-09

    #世界之外

  • 周记|雨

    2019-03-09

    #随笔

  • 《春之积雪》简媜

    2019-03-01

    #世界之外

  • 周记|逃离

    2019-02-15

    #随笔

  •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2019-02-11

    #世界之外

  • 学习笔记|比较文学

    2019-02-09

    #世界之外

  • 尼采的美学

    2019-02-01

    #世界之外

  • 哲学涉猎

    2019-02-01

    #世界之外

  • 读书笔记|光的诗人——《如何看懂印象派》

    2019-01-28

    #随笔#世界之外

  • 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

    2019-01-25

    #世界之外

  • 再也不要把他们弄丢了

    2019-01-21

    #随笔

  • 2018年终总结

    2018-12-31

    #随笔#年终总结

  • 人类的心理行为模式

    2018-12-25

    #世界之外

  • 周记|神经症人格

    2018-12-22

    #随笔

  • 【周记】旋转

    2018-11-30

    #随笔

  • 七牛云Bucket失效

    2018-11-21

    #世界之内

  • 周记|从前的日色慢

    2018-11-21

    #随笔

  • 【数理逻辑】Incompleteness Theorem

    2018-11-10

    #世界之外

  • 专业随想

    2018-11-05

    #随笔

  • 生活

    2018-11-04

    #世界之外

  • 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

    2018-11-04

    #世界之内

  • 【强化学习】Policy Gradient

    2018-11-03

    #世界之内

  • 怀疑是否有价值——怀疑论

    2018-10-30

    #世界之外

  • 周记|Every hero and coward

    2018-10-20

    #随笔

  • Web in Java

    2018-10-11

    #世界之内

  • 周记|十月女泽

    2018-10-02

    #随笔

  • 托福备考

    2018-09-28

    #世界之内

  • 周记|裸体之舞

    2018-09-24

    #随笔

  • 周记|中秋幸福

    2018-09-18

    #随笔

  • Histor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18-09-09

    #世界之外

  • 周记|我那无趣的灵魂

    2018-09-09

    #随笔

  • Softmax Regression

    2018-09-08

    #世界之内

  • 周记|Rational

    2018-09-02

    #随笔

  • 贰 《SICP》笔记:模块化、对象和状态

    2018-08-05

    #世界之内

  • 周记|困倦

    2018-08-04

    #随笔

  • 壹 《SICP》笔记:构造数据抽象

    2018-07-31

    #世界之内

  • 周记|原爆点

    2018-07-31

    #随笔

  • 零 《SICP》笔记:构造过程抽象

    2018-07-23

    #世界之内

  • Norms or maybe more

    2018-07-09

    #世界之内

  • 事已至此

    2018-06-24

    #随笔

  • 【增强学习】AirSim搭建

    2018-06-02

    #世界之内

  • 【机器学习】BP算法

    2018-05-26

    #世界之内

  • 【康德】宏大的哲学语境

    2018-05-26

    #世界之外

  • 【康德】康德的研究领域是什么

    2018-05-11

    #世界之外

  • 【高等数学】什么是梯度(期中考试复习思考)

    2018-04-29

    #世界之内

  • 《自控力》读书笔记

    2018-04-21

    #随笔

  • 【线性代数】The Essence of Linear Algebra

    2018-04-21

    #世界之内

  • 【数据结构与算法】临时抱佛脚

    2018-03-10

    #世界之内

  • 科技革命与人类社会——《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读后感

    2018-03-08

    #随笔

  • 《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原文摘录

    2018-02-23

    #世界之外

  • 《如何高效学习》读后总结

    2018-02-19

    #随笔

  • 《精进》chapter-2读后总结

    2018-02-13

    #随笔

  • A Review of Brian - Inspired Computer Vision

    2018-02-11

    #世界之内

  • 最近有个女生,说对我很失望

    2017-12-07

    #随笔

  • 病入膏肓

    2017-01-29

    #随笔

  • 白文鸟

    2016-10-29

    #随笔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2016-07-13

    #随笔

  • 都五月份了

    2016-04-29

    #随笔

  • 《四月裂帛》简媜

    2014-09-29

    #世界之外

  • Wuuuudle
  • Nemo
  • Elmo (yyh)
  • highestpeak
  • Kazoo Blog
努力做一名谦逊、独立、乐于思考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