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我们说的东西很容易,但要知道我们为何这样说却非常难。
-维特根斯坦
一
今天照常是中午起床,凌晨将近3点才睡,每次熄灯躺在床上都会失眠。我知道自己的作息极度不健康,每次失眠的时候,都发誓要改掉。我知道导致我不健康作息的根本原因在于手机,和我无尽的贪婪的欲望。我知道只要我离开手机,我的生活会变得美好起来,我会和高中一样,每天看半小时到一小时书,每天在十一点前睡觉,每天都有无限的想法,每天躺在床上都会思考很多有意义的问题。
只要离开手机,我的生活一定会美好起来。
而我在怕什么呢?我怕丢失一些重要的消息,我怕有人在网络上找我而我无法回应,我怕我看不到别人晾晒在网络上的生活,我怕与这个世界失去联系。
这些都是借口,我早就已经知道这个道理:理由总是会有的,只是看自己想不想要而已。
我可以一条条地拆穿自己:我怕有人在网络上找我而我无法回应?有谁会在网络上找我呢?我的同学、我的亲人、我的朋友。他们找我为何?我想不出为何——说明这种情况发生地非常少。就算有很重要的事,亲人一般不会在网络上找我,他们会打电话,发短信,朋友呢?他们不会打我电话吗,就算不知道我电话,不会找知道我电话的朋友?
我怕我看不到别人晾晒在网络上的生活?为什么喜欢去偷窥别人的生活?是希望他们美好的生活能给我一丝鼓励?这对我来说有何意义呢,只要按照自己的节奏自己的计划踏踏实实地走就好了,何必徒增焦虑?
我怕与这个世界失去联系?联系不是一直保持网络畅通就能维持的,不去主动联系他人,我依旧被孤立。
逃离手机。
二
我站起来看向窗外,一只小狗从小巷跑出来,突然一个转身回到刚刚路过的石板边,把头探进石板与墙间的缝隙,寻食。小尾巴摇了一会儿,小狗又飞快地窜到了旁边人家的屋檐下,扑到了台阶上,死死咬住一包牛奶,小脑袋以飞快的频率摇着,要把牛奶袋咬破。
我一直在笑着,想着这只小狗真的很可爱。它接下来的一天会继续在这相似的场景下,做相似的行为。不,也许,它余下的一生和那已经过去的时光,都在重复着这样的事情。
它可爱吗?当我们以自己的审美丈量它,它很可爱。
它很可爱,我们不管它此刻有多饥饿,不管它住在哪个阴暗的被遗弃的角落,不管它前几天是否刚刚失去了母亲——原本是那条老狗在觅食,如今已经变成了它——不管它怎么样,我们都觉得它很可爱。
我们不在乎它是谁、它在哪儿、它会如何存在下去,我们只在乎它在我们见到它的那一段时间内,如何讨自己喜欢,如何满足自己的种种欲望。最后以内心的欣喜作结,如同将它的生命与我们之间的关联,作结。
三
社交的起因在于人们生活的单调和空虚。 社交的需要驱使他们来到一起,但各自具有的许多令人厌憎的品行又驱使他们分开。
-叔本华《附录与补遗》
仿佛到了最后,人都是要和人打交道的,或者说到底,人的一生就是和人打交道。学习、工作、娱乐,无论是过程还是目的,本质都是关于人的。
科技的发展,使得专业领域越来越细,对专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也使得不与人沟通也能生存下去,但那终究是属于疯子的。
天才应该如费曼一般,不是“人类”,他只是为了更好地在这个社会生活、更好地探究真理,而去学习人类的礼仪与行为。
四
理论上说,一切都可以理论化,正如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引用逊伯格的话:
人们所知道的所有东西,
人们所听到的所有东西,如果不只是雷鸣声和海啸声,
均能用三句话说出来。
即,任何东西都能够程式化、逻辑化、抽象化。
但是我们的问题在于,无法将所有事物都抽象化。因此不如就任凭自己的大脑发挥功能吧,人会从一件事中抽象出本质,这是人进化的结果。如果没有这个概括抽象的能力,就无法从同伴的死亡中知道颜色鲜艳的蘑菇不能吃,无法从同伴的病痛中知道腐肉吃了会生病。
通俗地来说,我想要表达的是:经验与理论同等重要。
所以我尊重我的父母,尊重我的前辈,我渴望与他们交流,在他们的故事中汲取无法理论化的内容。
可口可乐前COO布莱恩·戴森有过一段「五球演讲」:生活就像是抛五个球的杂耍游戏,这五个球分别叫工作、家庭、健康、朋友、精神。你很快会明白工作这个球是橡皮做的,掉下去会再弹起来,而其他却是玻璃做的,如果你掉了其中一个,它们就永远不一样了。
工作是暂时的,家庭健康朋友精神是永远汩汩流出经验性真理的泉眼。
五
看到一首诗,深切感受到不要焦虑。好好计划,好好跟着计划踏踏实实走,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时区里,一切都准时:
纽约时间比加州时间早三个小时
New York is 3 hours ahead of California,
但加州时间并没有变慢
but it does not make California slow
有人22岁就毕业了
Someone graduated at the age of 22
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好的工作
but waited 5 years before securing a good job
有人25岁就当上CEO
Someone became a CEO at 25
却在50岁去世
and died at 50
也有人迟到50岁才当上CEO
While another became a CEO at 50
然后活到90岁
and lived to 90 years
有人依然单身
Someone is still single
同时也有人已婚
while someone else got married
奥巴马55岁就退休
Obama retires at 55
川普70岁才开始当总统
but Trump starts at 70
世上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发展时区
Absolutely everyone in this world
works based on their Time Zone
身边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
People around you
might seem to go ahead of you
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
some might seem to be behind you
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有自己的步程
But everyone is running their own RACE
in their own TIME
不用嫉妒或嘲笑他们
Don’t envy them or mock them
他们都在自己的时区里,你也是
They are in their TIME ZONE
and you are in yours!
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行动时机
Life is about waiting for the right moment to act
所以,放轻松
So, RELAX
你没有落后
You’re not LATE
你没有领先
You’re not EARLY
在命运为你安排的属于自己的时区里
一切都准时
You are very much ON TIME
and in your TIME ZONE Destiny set up for you
ClowNaxcvd的粘贴板
以下存放了一个月来摘录的内容。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王守仁
一等聪明的是神人,还没砸到脚就在观察别人怎样搬可以不砸到脚;二等聪明的是高人,搬砖砸了脚,流了血,知道找郎中包扎完问一句伙伴“我哪里搬错了”;三等聪明的是好汉,搬砖砸了脚,流了血,自己胡乱包扎一下止住血就算完事了,一点都不痛,真的;四等聪明的就是死人了,因为他们早晚被自己砸死。
最近我总在想,手机支付是否真的方便?
我现在都是空手出门,除了手机,什么也不带,比起以前确实方便了。问题是,我一定必须带手机,以前是必须带钱包,现在是必须带手机。如果我忘了带手机,或者在路上,手机丢了、坏了、没电了,那就惨了,我没法打电话,没法坐地铁,没法付钱……
比较好的方式,似乎不是手机支付,而是基于生物识别的某种支付方式,比如扫脸支付。只要脸部识别出我是谁,就自动从账户扣款,这样就摆脱了手机的依赖,支付和手机就脱钩了。但是,这样也有问题,就是把麻烦和成本都留给了收款方,对方必须有扫脸的设备,才能接受你的付款,要是他的设备坏了,你照样付不成。
进一步说,我觉得,支付越方便,背后的技术实现一定越复杂,必定就越脆弱。原来应该由每个人承担的复杂性(自行携带和保管实体货币),现在都由技术封装了。当所有人都不再保留纸币,都使用数字支付那一天来临的时候,一定是任何技术故障都不能发生。举例来说,万一发生大停电,我们连生活必需品都没法买,只能央求对方接受白条。
探索的过程中总会遇到问题,很多时候朝着问题笔直前进并不是最好的做法,最好是绕到问题背后去弄清楚问题的来源。通过问题本身来观察自己的思维模式还有哪些误区和盲点。问题是解决不完的,但是思维体系是可以逐渐完善的,有了一整套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框架,那么大部分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小部分问题就是给自己这套框架升级换代的问题了。
达·芬奇在论述画家的使命时曾说:“一个优秀画家应当描画两件主要的东西,即人和他的思想意图。第一件事做到很容易,第二件事情就很难。”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 1934 年的 一次授课中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他说:“要知道我们说的东西很容易,但要知道我们为何这样说却非常难。”
-《腾讯传》
只有凡夫俗子才最相信自己的能力。你越是出色,你为自己定的标准就越高——你可以超越你所能够达到的目标。
著名华裔美国社会学家谢宇在《美国科学落后了吗》指出,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有三个特征:普遍主义、重视创新、致力于增进公众福利,他说美国文化与这三个特征相契合。他还分析道,美国这种有利于科学创新的文化是美国最大的财富,而不是钱或者人。也正因为如此,美国才会有“从0到1”的创新,才会有马斯克火箭搭着汽车去太空的创新,才会有扎克伯格创办的社交网络创新等等。而且,美国的很多创新,往往都是带着利他价值观去创新,这样的创新发展出来后,自然会引领新的行业发展。
怀德纳图书馆于1915年落成,正好赶上哈佛大学快速成长与扩张的时期,因而近乎不可思议的,80公里的书架、300万册的藏书容量,在图书馆成立不到20年的时间内,就被填满了。1987年,我第一次进入怀德纳图书馆,这个图书馆的书架当然已经被挤得满满的了。
300万册藏书,是什么模样?进入怀德纳图书馆之前,我有过各种想象。不过,300万册书的意义,最后却是以我原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方式,给了我巨大的震撼。怀德纳图书馆的主要书库一共有八层,但每一层再分为上下AB两部分。第一次进去,我从3A开始逛起,逐渐往上逛。书库里基本上没有自然光,主要走道平常亮着灯,另外每一排书架前端有一个古老的开关。想要走进那排书架,就向上扳起开关,会有几颗光裸的灯泡随之亮起。
我一路逛到了5A。走近一排书架,从最下面巡视到最上面。不对劲儿,非常不对劲儿。那一整排书架上,没有一本我认得的书!
我说的“我认得”,是用最低最低的标准,意思是“我知道这本书是用什么文字写的”,甚至不需要知道这本书写什么,关于什么。我能读的文字不多,但我能认得出来的文字,却不少。例如,我不懂韩文,但一眼看过去,光从字母的形状就能判断出那是一本韩文书。用这种标准,我有把握认得出来的有:中文、英文、日文、韩文、俄文、希腊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加上当时正开始学的梵文。
但那整整一面墙的书,找不出一本我知道是用什么文字写的。翻身过来,背后还有一大面墙的书。这次,我看得更慢更仔细,从最下面看到最上面,再从最上面看到最下面,真的,还是找不到一本我认得的书。
我浑身起鸡皮疙瘩。这两面墙,就有几千本书,它们在我眼前,但里面所藏的知识,我穷尽一生,大概都没机会吸收了,虽然那一年,我才24岁。就算我活到100岁,都不太可能去学习这些书所使用的文字。这里,就在这里,一面注定跟我绝缘的人类文明遗产之墙矗立着。
我真的具体地感觉到渺小,面对知识世界时的渺小,对于这样的震撼,有朋友笑过我:为什么那么贪心,世界本来就很大,本来就有很多事物是我们无法拥有,无法体验的我当然知道这个道理,但我同时也知道并相信另一个道理,那就是:关于世上美好的事物,我们还是会有基本的好奇与冲动;如果失去了这种好奇与冲动,我们的生活恐怕也很不对劲儿。
藏在书籍里,有多少美好事物,等着我们去碰触。若是我们不努力尝试进入的话,那众多丰富的美好,就和我们擦肩而过了。我们甚至没有机会知道自己究竟错过了什么。在那两堵书墙前,我如此黯然地惊叹着,每一本书我都能轻易碰触到,但终我一生,却连自己和什么样的庞大知识与经验错身而过,都无法知道。
-杨照《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
陈果的走红和复旦人的智商无关,而是和中产阶级的精神危机有关。
这些中产阶级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之后,亟待填补精神的空缺,于是伴随着学术大众化的路径而选择了“简化的哲学”:即哲学成了“讲一些听起来有道理的话,发表一些人生感悟”的学问。在“于丹”屡遭质疑并被微商抛弃之后,陈果变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
陈果一直在讲她理想中的一种活法,而这种活法正是背负工作、家庭等多重压力的普罗大众难以达到的。但是陈果本人就是社会上很多中产女性想要活成的样子,独立、智慧、优雅美丽、受人尊敬。而那些迷恋陈果的中产女性,“有内涵的没她漂亮,漂亮的又没她有内涵,又漂亮又有内涵的又没她有‘闲’”。“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恰恰是那些焦虑的中产女性所追求的“我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
在她们眼里,“大学老师”只是让人羡慕的生活状态,而不是担当社会道义的知识分子。
当年,邓晓芒写了一篇文章,名叫《人民需要于丹》,里面有一段话想来也适用于陈果:“我并不觉得于丹(陈果)本人在这件事上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她那天衣无缝的辩才,那不容置疑的口气,那居高临下的声调,那先知式的表情和规范手势,虽然使某些人觉得不快,但却正是广大老百姓所需要的。”
来源:学术志(ID:xueshuzhi001)
作者:曾鸣
2018年的联合国气候大会认为,气候变暖可能已经不可逆转了。我们无法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1.5摄氏度以下,海水上升、珊瑚礁毁灭、沙漠扩散、冰川融化都无法避免了。
科学家描述2100年时,平均气温将比现在高3~5度,海平面上升0.74米至1.8米,足以淹没印度洋岛国,很多人口需要从低洼城市(比如珠江三角洲)搬迁(参见上面的想象图)。现在的地球人口总数是70亿,2100年可能达到110亿,随着人口增多,地球的生存环境将会变得更加恶劣。
-阮一峰每周分享第 40 期
数学的语言不像程序语言,它的历史太久,没有经过系统的,考虑周全的,统一的设计。各种数学符号的出现,往往是历史上某个数学家有天在黑板上随手画出一些古怪的符号,说这代表什么,那代表什么,…… 然后就定下来了。很多数学家只关心自己那块狭窄的子领域,为自己的理论随便设计出一套符号,完全不管这些是否跟其它子领域的符号相冲突。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的数学子领域里写出同样的符号,却可以表示完全不同的涵义。在这种意义上,数学的语言跟 Perl(一种非常糟糕的程序语言)有些类似。Perl 把各种人需要的各种功能,不加选择地加进了语言里面,造成语言繁复不堪,甚至连Perl的创造者自己都不能理解它所有的功能。
用数学的语言可以写出含糊复杂的证明,在期刊或者学术会议上蒙混过关,用程序语言写出来的代码却无法混过计算机这道严格的关卡。因为计算机不是人,它不会迷迷糊糊的点点头让你混过去,或者因为你是大师就不懂装懂。代码是需要经过现实的检验的。如果你的代码有问题,它迟早会导致出问题。
编程真的是一门艺术,因为它符合艺术的各种特征。艺术可以利用科学提供的工具,然而它却不是科学的一部分,它的地位也并不低于科学。和所有的艺术一样,编程能解决科学没法解决的问题,满足人们新的需求,开拓新的世界。
-王垠数学和编程
- 本文作者: Yuang
- 本文链接: http://www.yuuuuang.com/2019/02/15/周记-逃离/
-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MIT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