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了,我抬起头,一颗雨滴落在我额头,我猜不到下一滴离散的雨会落到什么地方,我也没有参数来仿真大自然这个系统,我只知道,我跟每一滴雨的相遇,不是随机,而是久别重逢。
-豆瓣读书《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用户vincentzed的评论
一
我偶尔会有这样的经历:路过某个地方,看到了某个场景,闻到了某一种气味,听到了某一句话或者一段音乐,心头就会突然一颤,因为这些我或看到或听到或闻到的东西,勾起了我心底里某一个模糊的回忆,这个回忆只带着淡淡的感情和朦胧的片段。正是这种特殊回忆的朦胧和短暂,使得我仿佛面对打着大灯向我疾驰而来的重装卡车,不知所措。
上学期买了一款洗发水,第一次用的时候,闻到了带有薄荷的香味,心头仿佛被雷电击中,脑海里马上浮现出和这个香味有关的种种回忆。这款洗发水和我在以前某一个时期用的洗发水,是同一款。我已经忘了那时是初中还是高中,我只记得与这股香味相伴的那一块块记忆碎片:那是夏天;我洗完澡,脸因为干燥而绷紧;我躺在清凉的席子上,靠着枕头读书。
我想起了类似的场景,在高中的一个暑假,我每天下午都会拉开窗帘,打开防盗窗(我家的防盗窗类似卷闸门可以上下移动),让阳光投影在床上,把空调温度打得低低的,靠着由枕头、被子堆成的靠垫,看《霍乱时期的爱情》,看完《霍乱时期的爱情》,就接着看《百年孤独》。那时候和丁一帆刚刚开始接触,书上、衣服上都是阿姨送给我的范思哲“云淡风轻”香水的味道,我记得我送给丁一帆一本简媜的《水问》,封面刻意喷了些许。后来丁一帆和我说,她很喜欢这个味道。我想,她喜欢这个味道应该不是因为香水本身,而是像我闻到洗发水时一样,在擦肩而过的路人身上闻到《水问》的味道后,被那突如其来的美好记忆撞乱了心房。这个味道伴随着我们悸动的心跳动,伴随着我们拙劣的交流,伴随着我们胆怯而又羞涩的期待,伴随着我们青春期的纠结和彷徨。
二
这周在看量子物理的科普文章,看到了物理学家们讨论为什么电子穿过双缝的某一条缝是完全随机的、只有在人观察的时候才是确定的,哥本哈根学派提出波函数,谈及“观察”这个行为会使原本呈现线性叠加的波函数坍缩为一个确定的状态。然而,问题又来了,“观察”只是一种表象,那么到底是“观察”的什么东西触及到了量子物理的某个阈值,使得波函数坍缩呢?
我们永远无法定义什么叫观察者,人和一台照相机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薛定谔的猫观察自己的时候不会造成波函数坍缩,而人观察的时候却会使它要么死要么活?这种种的思考使得科学家不得不将视线转移到“意识”上来。进一步讲,意识是什么?难道说意识是人特有的吗?
埃弗莱特提出了MWI(Many Worlds Interpretation)理论,他干脆地说,人的观察不会造成波函数的坍缩,更进一步,波函数根本没有坍缩!为什么?
假设我们观测双缝实验,发现电子通过了左缝。其实当我们观测的一瞬间,宇宙已经不知不觉地“分裂”了,变成了几乎相同的两个。我们现在处于的这个叫做“左宇宙”,另外还有一个“右宇宙”,在那里我们将发现电子通过了右缝,但除此之外一切都和我们这个宇宙完全一样。你也许要问:“为什么我在左宇宙里,而不是在右宇宙里?”这种问题显然没什么意义,因为在另一个宇宙中,另一个你或许也在问:“为什么我在右宇宙,而不是左宇宙里?”观测者的地位不再重要,因为无论如何宇宙都会分裂,实际上“所有的结果”都会出现,量子过程所产生的一切可能都对应于相应的一个宇宙,只不过在大多数“蛮荒宇宙”中,没有智能生物来提出问题罢了。
这样一来,薛定谔的猫也不必再为死活问题困扰。只不过是宇宙分裂成了两个,一个有活猫,一个有死猫罢了。对于那个活猫的宇宙,猫是一直活着的,不存在死活叠加的问题。对于死猫的宇宙,猫在分裂的那一刻就实实在在地死了,不要等人们打开箱子才“坍缩”,从而盖棺定论。
从宇宙诞生以来,已经进行过无数次这样的分裂,它的数量以几何级数增长,很快趋于无穷。我们现在处于的这个宇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在它之外,还有非常多的其他的宇宙。有些和我们很接近,那是在家谱树上最近刚刚分离出来的,而那些从遥远的古代就同我们分道扬镳的宇宙则可能非常不同。也许在某个宇宙中,小行星并未撞击地球,恐龙仍是世界主宰。在某个宇宙中,埃及艳后克娄帕特拉的鼻子稍短了一点,没有教恺撒和安东尼怦然心动。那些反对历史决定论的“鼻子派历史学家”一定会对后来的发展大感兴趣,看看是不是真的存在历史蝴蝶效应。在某个宇宙中,格鲁希没有在滑铁卢迟到,而希特勒没有在敦刻尔克前下达停止进攻的命令。而在更多的宇宙里,因为物理常数的不适合,根本就没有生命和行星的存在。
严格地说,历史和将来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已经实际上发生了,或者将要发生。只不过它们在另外一些宇宙里,和我们所在的这个没有任何物理接触。这些宇宙和我们的世界互相平行,没有联系,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这些奇妙的宇宙对我们都是没有意义的。
-曹天元《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文中谈到人择原理,我们问,为什么宇宙恰好以这样的速度不快也不慢地膨胀?人择原理说,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能问这个问题的前提,就是宇宙恰好以这样的速度不快也不慢地膨胀,如果宇宙膨胀的慢点或者快点,就不存在人类这个物种,甚至不会存在地球,更别说有人来问这个问题了。而延迟实验的成功进行,推出了「参与性宇宙」,简单地说,因为一切状态只有人观察了才会确定,所以,宇宙在人的观察之前一直处于线性叠加的混乱状态,是人的观察,创造出了我们目前处于的那个膨胀速度不快也不慢的宇宙,因为如果不是这个宇宙,我们就不可能会存在,更别说观察了。所以,宇宙创造了我们,而我们选择了宇宙。
这个观点,太令我着迷了。我感到宇宙在我的心里反复地崩塌而又重建,是人选择了宇宙,宇宙在我们的掌心里。
再来品品开篇的那段话:
下雨了,我抬起头,一颗雨滴落在我额头,我猜不到下一滴离散的雨会落到什么地方,我也没有参数来仿真大自然这个系统,我只知道,我跟每一滴雨的相遇,不是随机,而是久别重逢。
-豆瓣读书《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用户vincentzed的评论
我跟每一滴雨的相遇,不是随机,而是久别重逢。
- 本文作者: YA
- 本文链接: http://www.yuuuuang.com/2019/09/21/周记-面纱/
-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MIT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