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对人生的意义不解,但是“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也不是一个必须搞清楚的问题,所以我毫不焦虑,毕竟对此没有答案也能活得有目的性、成就感。正巧遇到一本书,名为《人生的意义》,被收录在”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中,分析并概述了“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在哲学视角下的回答,读起来很有意思,于是我做了点笔记。
作者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是英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文学批评家,这本书用很典型的哲学方法和观点,去剖析、回答有关“人生意义”的问题,文首便说,”哲学家有一个惹人讨厌的习惯:喜欢分析问题,而不是解答问题。我也准备以分析问题的方式开始我的论述。“以分析而不是说教的方式回答何为”意义“,令我感到很舒适,这也是我这种懒散的人能够坚持把文本思想记录下来的原因。
本文索引自哲学涉猎系列。
哲学涉猎系列,记录了我纯粹满足好奇心的不成熟的学习和摘录,主要涉及哲学各个学派、命题的学习、理解。包含的内容不多,但会龟速保持更新。
一、提问与回答
(一)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本身的分析
语言分析哲学上的理解:“人生”被默认成为一个实体,“意义”是对这个实体的阐释。语言本身存在一种特性,即,其所指的东西,都是具象化、抽象化的,而这种特性注定使得事物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实体,也使得一个超越一切实体的元实体的存在,这无法得到解释。
维特根斯坦的理解:问题存在两类,真问题和伪问题。正是对真伪问题的混淆,使得哲学上出现了很多问题。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去消解这些问题,探究问题的本质,去区分问题的真伪。
问题的本质很重要。问题的提出预示着存在一个路径和一套工具,循着这个路径走,答案就会显现。马克思说,“人只会提出他们能够解答的问题。”这和柏拉图所说:”人只能知道他们知道的东西”,一个意思。
(二)人生意义的时代背景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有答案,但是人可能永远找不到答案。或者,这种漫无目的永恒的寻找,就是答案本身。海德格尔阐述,人较之动物的特性在于,人能够反省自己存在,而这种“反省”的意思是:人一直在质疑自己的存在,甚至否定自己的存在。而动物从来不会去质疑自己的存在。这进一步显示了语言的力量。语言为了用一个词去表述,必然会潜在地对事物进行抽象。当我们思考“人生”的时候,就是把自己从自己(感官肉体意义上)抽离出来,去反省审视。
现代人认为人的存在是偶然的,是一系列随机过程的结果,而以前的人则认为人的存在有坚实的根基:上帝。但是过去的人也并没有多乐观,因为上帝造人不是一种责任或者义务,这只是上帝的一种娱乐或者无意之举,人类的存在甚至给上帝带来了很多困惑和烦恼。
对于过去的人来说,人生的意义是一贯如此的传统,这种传统涉及宗教、性、文化。总的来说,人的意义在于,在更大的集体中发挥作用。而现代人的理念下,个人比集体拥有更高的价值,个人在集体中的价值是受到批评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如吉尔·德勒兹认为,“意义”本身就毫无意义,因为其寓示着每一种事物都可以被有同样意义的其他事物所替代。而“阐释”意义也毫无意义,因为“阐释”具有形而上学的意味,事物是什么,不需要被阐释,所见即所得,它该是什么就是什么。
进一步说,古代通过寓言、神话这种文字符号,来传达意义,而现代则排斥这种解释,但是仍然借助一种新的方式去探求意义,就是“科学”。由此,事物的神性被自然代替了。后现代主义者的观点更加激进,意义不该存在,宗教、科学等等都是新瓶装旧酒罢了,人真正要做的是放弃探求意义,只是着眼于自己所看的东西。但是这个想法也有问题,因为总得有东西去代替宗教、科学。
(三)人们为何在现代再一次频繁探求人生意义
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在时代巨变的环境下,会有更多的人去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一战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二战之后的存在主义。
引起人们追问“人生意义”的原因,一是:人命为草芥。
第二,还有一个主要原因:人类社会的“象征维度”被挤出了公共领域。在“象征维度”,最重要的是宗教、文化和性。古代社会里,人们的关系通过这三个领域得到强化和巩固,意义在其中显现。但是资本主义的出现,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个人的利益,而忽略了这种集体性的行为、关系。宗教、文化和性变得越来越无关紧要,也就变得越来越私人化,这三者在现代社会里,都变成了私人的事情,而不是公共领域的部分。
这种割裂,一方面使得人们不重视“象征维度”的价值,但是仍需要宗教、文化和性来充当人生价值的载体,这就导致了当代宗教、文化和性的歪曲。总的来说,象征领域被逐渐边缘化,但是仍然受到公共领域的影响而堕化,又因为文明的惯性,人们仍将象征领域作为价值的来源,因此对价值的认知,也逐渐变得迷茫。
第三,自由主义在当代的泛滥。现代生活中,意义太多又太少。自由主义只求多样化,因此他们不在意答案,而在意问题。因为答案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提出一个好的问题,使得答案能够尽可能的多,在这么多的答案中,个人总会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答案。多元自由主义存在局限,一方面,肯定存在相悖的答案。另一方面,其肯定个人的意义,但是如果只有一种确定的人生意义(集体意义上的),它对每个人(个人意义上)来说就没有区别了。
我们是书写自我的动物,无须由“人生”这个抽象概念来叙述自己的一生。人生的意义不是预先规定好的,而是人为建构出来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极为不同的建构方式。(作者对此表示反对,并在下文进一步阐述)
二、意义的问题
(一)对“意义”一词的界定
当我们使用“意义”时,意图可以分两类:1. 某个词在文本中的意思,比如“你刚刚提到了‘红酒’,有什么意义?”;2. 作为意图的“意义”,“你这么做有什么意义?(你这么做是想想干什么?)”。当我们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的时候,考虑意义在这个问题中要表达的是什么。当“意义”是第一类时,我们显然不是要知道“人生”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我们不是不知道“人生”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我们是对“人生”本身有疑惑。
当“意义”属于第二类,即“意图表明什么”时,这也不适用于大部分人。因为对于无神论者来说,人生的意义不是某一个神的意志,不是上帝施加给人的天生的意义。
即使不存在某一个主宰于人之上的概念赋予人生意义,那么人生仍然不一定就是毫无意义的,仍存在另一个解释:存在着某种意味深长的叙事深植于现实中,即便它不具有任何超人的源头。
(二)不同的观点和视角
1. 莎士比亚《麦克白》引申出的两个观点
a. 人生无意义,在于其存在意义,但是这些意义毫无意义;
b. 人生无意义,就好像一串毫无意义的乱码。
人生的意义不是解读一段意义不明的乱码的问题,也不是在寻找“意义”这个词在语言系统中对应的某个东西。
道格拉斯·亚当斯在《银河系漫游指南》中有一段著名描写:一台名叫“深思”的计算机被要求演算出全宇宙的终极答案,这台计算机花了七百五十万年来运算,终于得出答案:42。接着就需要制造另一台更大型的计算机,以弄清那问题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不禁让人想起美国诗人格特鲁德·斯坦,据传她在临死前不断地问“答案是什么?”,最终沉吟的却是:“但问题是什么?”在虚无的边缘提出关于问题的问题,这似乎是现代人境况的贴切象征。
2. 马克思与黑格尔的观点
人生存在一种意义,但这种意义没有类似“上帝”的源头,而是根植在现实本身的。“宇宙可能没经过有意设计,它几乎肯定也不是想表达些什么,但也不是全然杂乱无章。相反,它的深层规律显示出某种美感、对称和简洁,能令科学家们感动落泪。”
“意外”、“混乱”不代表无意义,都存在“无目的的目的性”,人体没有目的;但我可以说,各个器官依据它们在整个身体系统中的位置而具有特定“意义”。并且这些意义不是由我们自身决定的,我们也没办法去全面地回答“脚”的意义是什么,但是它对于人体整个系统来说,必定是有意义的。
马克思相信历史表现出了一种意味深长的模式。我们经历的时候可能觉得毫无意义,但对于黑格尔而言,比方说,当时代精神越过自己的肩头回望,对自己所创造的一切投去赞赏的一瞥时,一切都具有了意义。在黑格尔眼中,甚至历史的愚蠢错误和盲目小道最终都是这宏大构思的一部分。
3. 阿图尔·叔本华的观点
全部现实都是“意志”的短暂产物,“意志”为了维持自己的存在,而创造了一切,所有的现实都只是为了维持“意志”的存在而存在的,“意志”有目的地创造现实,但是现实本身没有目的,只是工具。这就是人生,或者现实的意义:无意义地充当“意志”维系自己存在的工具。“人的存在毫无意义、混乱无序,但实际上这正是意图的结果。这可能是恶意的“命运”或“意志”的成果。”
“我们也许自认为,我们的生命拥有价值和意义;但真相却是,我们的存在只是在无助地充当意志的工具,为其盲目而无意义的自我再生产服务。不过要实现这一点,意志必须让我们产生错觉,误以为人生真的有意义;它的做法是,在我们脑中培育一种自我欺骗的拙劣机制,即“意识”,我们由此而获得一种幻象,觉得自己的人生有目的、有价值。它让我们误以为,它的渴望即我们的渴望。在这个意义上,叔本华眼中的一切意识都是虚假意识。就像老话说的那样,语言是我们掩饰思想的工具,同样,意识也是蒙蔽我们,让我们无法看到自身存在之徒劳本质的工具。否则,一旦直面屠杀与贫瘠的全景(也即人类历史),我们肯定会自我了断。不过,甚至自杀行为也代表了意志的狡黠胜利:它是不朽的,相形之下,它的人肉玩偶则将一一死去。”
“会不会事实是这样:人生确实有其意义,但这个意义我们还是不知道比较好?我们倾向于假设发现人生的意义是自然而然值得努力的事,但如果我们的这个想法是错的呢?如果真实是一只会把我们变成石头的怪兽呢?”
虚假和神话虽是一种谎言,但是它们使得人们相信自己有目的和价值,虽然它们都是虚幻,但是却让我们活着,而不是认为自己无意义而自杀。
“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许觉得,个体没有很大程度的联合性和自主性,甚至没有现实性;但每个个体自身必须相信他们有,如果他们想有效行动的话。在阿尔都塞看来,保卫这种补救性的幻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任务。对弗洛伊德而言,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亦是如此,自我不过是无意识所衍生出来的,而它却把自己当做世界的中心。自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实体,而精神分析学知道这不过是幻象;但不管怎么说,是有益的幻象,我们根本离不开它。”
三、意义的没落
四、人生是你创造的吗?
Reference
- 雷蒙德·瓦克斯. 《人生的意义》. 牛津通识读本精选集(中文版 套装58册)
- 本文作者: Yuang
- 本文链接: http://www.yuuuuang.com/2020/11/25/读书笔记-《人生的意义》总结、摘录/
-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MIT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