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的时候写了一篇随笔,我在开头说到,“到新加坡读硕士和博士之后,很多事情变了不少。在新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本身需要耗费不少精力,和帆好不容易在一起生活了,也需要磨合和改变。成为博士生之后,每周都很忙,要和导师开几个会交流学习情况。思考的方式也变了,我不再只是学知识就好了,我还得去想能创造什么。总之,生活变得没有那么稳定和规律。这些都是影响我写博客的因素。”除去这些,我好像又发现了新的原因。对于我来说,之所以会写作,很大一个原因是想把自己表达出来。通过写作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除了写作以外,没其他途径能有效地表达想法了。那么反推一下:如今我写作少了,但是表达的东西实际上只会越来越多,这是不是说明我有其他渠道可以表达我的想法了呢?我发现确实是这样的,自从和帆在一起生活,我每天和帆都有说不完的事情,比如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人和事,吃到了什么好吃的饭菜,读到了什么有趣的文章,研究项目的进展如何,等等……帆是一个非常优秀且温柔的倾听者,和她聊天已经把我的表达欲完全满足,所以我也就没有欲望去动笔了。但是我发现这样有一个问题,我记性很差,说完忘记,有很多有趣的事和想法往往就这样从我嘴巴冒出来,然后丢失在了空气中,这对我来说可太奢侈了。因此有必要是不是写写随笔,努力去捡一捡那些遗失的记忆。
如今半个学期过去了。我作为CS3244机器学习的助教,不仅要给学生上课,还要主导与考试有关的事宜,也就是出题、选题、组织考试、监考和批考卷。上周刚刚组织完了期中考试,这次落笔写写整个过程,以便于以后回顾。
首先,要组织其他助教一起出题。机器学习的教学分了几个topic,每一周都会讲一个topic,我们给每一个topic都安排了一个topic expert,由他们来出这个topic的题目。我需要把他们组织起来,提供一个总的出题原则,让他们自行发挥,最后从中选择一些难度适中又契合主题的题目出来。
出完了题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评估题目难度,对题目做适当的修改调整,确保没有歧义且在学生不会觉得非常难的同时能够区分学生。为了评估题目好坏,我找了3名助教做了模拟考试,让他们评估难度、提供建议。最后还要给老师过目,让老师提意见,然后我再依次回复老师和修改题目,就和论文的rebuttal一样。
之后就是组织考试,这个步骤也非常麻烦。因为前几年都是网课,所以考试都是在zoom上进行了,今年开始则是线下了,线下就需要给学生安排考试座位。然而,因为往年完全没有相关的积累经验,所以不存在一个成熟的流程或者现成的安排,完完全全需要我从头开始:“勘查”考场地形,画座位布局,给座位依次编号,然后还需要给那些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安排特别的座位(比如要求有电源插座的学生、因为特殊理由需要迟到或者早退的学生)。整个过程非常耗时。我为了绘制考场的布局,特意去了2趟考场,又是拍照又是做笔记,最后才搞出了这张座位分布图。我还找了帆帮忙给我写了一个程序来自动化排座位,如果没有她,我估计还要额外花很多时间。
监考不需要我操心,只需要遵循往常的安排就好。我只需要在考场巡视,然后回答学生的问题,最后收考卷做整理。最后一步则是批考卷。考试全是多选单选题,所以批起来不费心,但是老师给我们提了一个要求:根据学生写下的答题过程和思路,适当给那些答错的同学一定的分数。因此,我又要组织助教们去改分。我给他们做了一个大表格,有每一个学生在每一题的得分和答题思路,要求助教们遵循一定的原则去适当给分。我准备这周末完成这个事情,自己检查一遍,就正式把考试成绩和参考答案公布了。
这整个准备考试的过程有非常多的事情要去做,而且几乎没有前任的参考经验,全需要我从零做起。作为管理者,虽然我不需要去具体地做事,但管理做这些事的助教是一件更耗费精力的事情,这要求我从大局看起,制定规则和标准,如果规则一开始就没有制定好,那么后期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去纠正它,因此我要努力地去事无巨细地安排好。此外,我还要与每一个助教沟通对接,给他们分配工作,监督他们工作,如果他们没有按时完成,还得我自己去做这件事情。所幸的是,整个TA团队的效率都很高,几乎没有人拖延,很快就能完成任务,配合得很好。这是我一开始没有预料到的。
在做助教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有了不少新的感受。
首先,上这门课的老师极其忙。我们每周四都会开助教会议,讨论上周的工作进度和下周的工作安排,他把这个会安排的下午1点。下午1点是新加坡人吃午饭的时间,他常常在开会时端着饭盒,有时候甚至直接在食堂和我们开会。我听一个学弟说,他常常会在晚上11点和他们开会,讨论学术项目,说是晚上5点到11点有其他的事情,只有11点之后才有空。这是要多忙,才需要见缝插针地安排各种会议啊。此外,他常常在深夜2点之后发邮件给学生,周末也时常给我们安排工作、处理问题。我想不只是这个老师,大部分教授应该都是这么忙的。有时候会在想,他们已经拿到了tenure,已经是铁饭碗了,为什么还这么拼呢?如果以后我真成为了一名教授,我也会这么忙吗?
然后,我发现新国大,至少是计算机学院,真的非常非常重视本科生的课程。这门机器学习课程,有240个同学,配备了将近20个助教。每周除了正式的课程,还有小班教学,由助教带着不到20名学生一起上习题课,在课后还要负责给他们答疑,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此外,这门课要求做一个小的项目,每个项目由5-6个学生组成,每一个小组都有一个助教对接,和他们一起讨论项目进度。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也是有求必应,姿态非常低,这和国内的大学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我有一个表弟,在读外国语高中,明年就要申请出国了。我很推荐他来新国大,因为新加坡安全且离家近,我在这里读博士还能够照顾得到他,此外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很高,极其重视本科生。我有时会感慨,真是什么平台成就怎么样的人。我本科的时候非常想做科研,但是带我的老师大多都不能提供有效的指导,几乎全是我自己在跌爬滚打,所以花了很多时间,但是成果寥寥。如果我在新国大读本科,随便一个老师都是世界名校的博士出身,他们绝对能给我提供不同维度的指导和视野。而且要知道,出国读书固然不容易,但是绝对比在国内考上一所985大学要简单多了,这就仿佛印证了一句话:选择决定命运。
之前提到,我作为助教要带着十几、二十名学生上习题课。上习题课是一件我很期待但是也有些忐忑的事情。我很期待是因为我很喜欢把复杂的概念抽丝剥茧,简单而有逻辑地呈现出来,这和写作是一样的。忐忑是因为我第一次作为一名“讲者”,物理意义上地面对这么多人讲述我的观点,还是用英语。我一直很享受这个过程,也发现了一些自己当学生时往往会忽略的事情。比如说,我不会嫌弃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再笨我也会认真去解答,没有一丝偏见。我也很喜欢有学生能与我互动。我能微微感受到我和他人交往起来更加柔和,很少会胆怯了。
- 本文作者: YA
- 本文链接: http://www.yuuuuang.com/2022/10/07/【叶隙集】29-当助教的半个学期/
-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MIT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