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月这两个月里发生了很多事,然而,我虽然一直有写日记,但是也很难像写博客一样把经过、自己的感想写下来,因此大部分事情都被我遗忘了。如今得了一点空,便把最近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希望能够弥补一下我的坏记性。
音乐会
NUS博士生的工位分布,和大部分学校不一样。很多学校,一般都是同一个老师的学生坐在同一个办公室里,而我们一般是按照研究方向选择工位的。比如研究计算机系统的同学,会在同一个办公室里,研究计算机数学理论的,则都会在另一个办公室里,无论导师是否相同。当然了,同一个导师的学生做的方向基本上都是相同的,所以同一个研究组的学生也不会流散在各地(除了我导师的学生)。
我的工位在Multimedia Systems Lab里,很有趣的是,除了我,其他所有同学都是同一个研究组、同一个导师。另一个有趣的事情是,只有我做的研究是根正苗红的Multimedia Systems,他们的研究则和音乐有关,比如音乐生成、歌词翻译。因为和音乐密切相关,所以他们基本每个人都热爱音乐、会几样乐器。他们有一个传统,每年11月中旬都会在学院里举办一个公开、免费的音乐会,主要是由自己研究组里的同学表演。我和他们关系很好,常常一起聚会,所以当我听说他们缺一个鼓手,便主动说我也可以参加。
我记得上一次表演,是在高中的时候。那时候我的心理情况现在看来其实很不健康,大概是有点心理疾病的。有一个朋友在组织音乐节,缺人表演节目,便喊我去凑一个节目,架子鼓独奏。我当时很心大,选了一个曲子,然后一共就练了1、2次,表演的时候自然是一团糟。此后在大学里便再也没有碰过鼓,一方面是因为我不太喜欢这种出风头的感觉,我只想要躲在阴暗的角落里,不被人关注;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太执着于学习,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参加这种表演。如今,我的性格慢慢地开朗起来,很多事情看得穿想得穿了,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虽然仍然害怕被聚光灯照射,但是已经变得愿意主动寻求快乐、有趣的事物。这次我正巧遇到一个机会,觉得能够和朋友们一起表演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便主动报了名。
这段时间里,我基本上每周都会去他们的乐器房练鼓。已经有十多年不打了,还是熟悉的感觉,就连房间里的味道都是熟悉的琴行的味道,真是久违了。第一次练习的时候,我都已经看不懂鼓谱了,甚至连节奏都忘得差不多,要问帆才明白。后来练习了几次,便也慢慢熟悉起来,有模有样了。
除了这个音乐会,2021年肖赛的第一名Bruce (Xiaoyu) Liu在这个11月会来新加坡开音乐会。我很喜欢肖邦,因此便很早就买了票,很期待这次演出。说到肖邦,我其实一直觉得李云迪拿到肖赛第一名后,出的肖邦的专辑,是我听到过最好听的肖邦。当然我只是一个完全不懂钢琴、甚至连五线谱都认不全的门外汉,但我觉得他弹的肖邦真的很美。
Qualification Exam
转眼就到博士生的第三个学期了,我们一般都会在这个学期做Qualification Exam(QE)。QE其实可以算是博士生的期中考,考察的是我们在进行一年的学习后是否有继续做研究的能力。在此之前我们的title都是PhD Student(博士学生),通过后就是PhD Candidate(博士候选人)了,如果不通过,就会降级为硕士。
所谓的exam,考试,在计算机学生这里,其实不是考试写题目,而是向2位教授做一个半小时的报告,介绍自己的课题,然后由他们问我15分钟的问题,最后给我打分。QE的通过率很高,我从来都没有见过没通过的同学,只是听闻有一个学生因为和导师关系不好,所以导师就“小心眼”地没有给他通过。我听帆说数学那里是真的需要考试的,而且录取率很低,可能只有40%左右。
因此,我不是很担心QE。然而我的导师很认真,在开学的时候特意和我说让我这个学期不要当助教了,全身心好好准备。在这几个月里,也常常问我准备得如何,给我paper和presentation的指导。他这么认真,搞得我也有点担心起来:要我这么用心准备,莫非真的很难吗?
关于助教,还有一个小插曲。每一个学期的助教都是上一个学期末报名和分配的,所以这个学期初导师和我说最好不要当助教的时候,我已经被分配到一门课上当助教了。这门课我之前已经当了一年的助教,所以也比较得心应手。我于是给这门课的老师发邮件,说我这学期要QE,这学期大概能做40-50小时的工作。老师的回复倒是很不客气,说这门课多我一个不多,缺我一个不少,既然如此,那么我这学期就别当他的助教了。
实际上,40-50小时的工作时长是很正常的时长,大部分助教的工作时长基本上都是40小时,只是老师往往让博士生承担更多的劳动,所以我们一般要做50-60小时左右。因此,我不理解他为何会因为我主动和他交流沟通说我会比以往少做10-20小时,就这么harsh。这位老师在学院里是出名的直率和不客气:我有一位同门之前是他的学生,后来也是因为和他发生了矛盾才转到了我的导师这里;我的一位朋友和这位老师有科研合作,他们的交往也很不愉快。因此,我也不做坚持,退出了这门课。
再说回QE。QE的报告,我被安排在10月27号星期五下午。我做了一个星期PPT,直到做报告前一刻还在修改PPT。之所以这么仓促,一方面是因为科研项目比较忙。我前一个星期在做用户实验,主要就是招募被试者来体验我们研发的技术,然后给我们技术的效果打分。制定实验计划、布置实验环境、安排实验时间以及监督被试者做实验,确实非常累,但是这是我第一次开展User Study,还是非常开心和兴奋的。除此之外,另一个原因是我想把这个报告做好。这是我写博客养出来的一个“毛病”:我很想有逻辑性地把我做的科研从头到尾讲清楚,让任何一个没有专业背景知识的人,都能明白这个课题研究的是什么、它为什么重要、它存在什么问题、我又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就做报告这件事上,我感觉自己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我记得我2年前来这边参加NGNE项目的时候,每次和老师开会之前,我都会把自己这次要说的内容整理一遍,甚至把自己要说的话写成稿子,然后再练几遍英语,因为自己英语不好,很难“出口成章”。一年前刚开始读博士的时候,每次开会前我也会仔仔细细地做好PPT,做一遍彩排,才能够做到流畅地讲好我的研究内容。后来,慢慢地就不需要练习了,我只要把PPT准备好,心里默默的过一遍,检查一下逻辑是否通畅,开会的时候我不做练习就能自然而然地讲清楚。
27号当天,我上午刚刚做完PPT,在正式做报告前,就只是做了一点练习。我对于内容本身是非常熟悉的,毕竟是自己做的东西,也不需要做彩排。需要不停修改的东西,主要是不同slides、不同部分之间的逻辑连接。比如有时候我过一遍后,发现话题转换有点突兀,就多加几页PPT来衔接一下;有时候觉得太啰嗦,就删掉几页PPT。我导师是一个很细心而且完美主义的人,比如他对ppt里的字体、行间距都有要求。他教了我很多做PPT、讲报告的技巧和原则。他对做报告的理念,很大地影响了我。
QE会有两名教授当考官,其中一名是YC老师。我和YC是老相识了。我是他lab rotation的学生。当时我已经选好导师了,原本不想再做lab rotation,但是我的导师让我去做,多认识一些老师,于是我便选了一位做人机交互的、之前有过一面之缘的年轻老师,一方面觉得人机交互很有意思,另一方面也觉得这个老师刚刚入职,年轻而且性格不错。我们当时每周开一次会,我和他讲讲我最近看的论文和我的想法,没话讲了就和他聊聊天、讲讲八卦,他也很健谈。Lab rotation之后,我也时不时地会遇见他,和他聊聊最近的情况。我和他的交往一直都很愉快和轻松,所以当我知道YC是考官后,也松了一口气。
下午预定的QE报告时间是1点,但是12点的时候,YC就给我发邮件说前一个同学已经做好报告了,问我能不能提前来。那我就提前去了。我整体给他们讲了一遍我所做研究课题的现状、挑战和机遇,以及我对此做的贡献和未来计划。他们对我评价不错,觉得相比前面的几位同学,我对我研究的问题和动机都分析得十分清楚,还对我的研究和AI没什么关系感到惊讶。整体的氛围是非常轻松的,我大概是通过了。
- 本文作者: YA
- 本文链接: http://www.yuuuuang.com/2023/11/02/【叶隙集】36-QE和音乐会/
-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MIT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