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死亡搁浅2》这部游戏上市,引起了很多讨论。我之前玩过《死亡搁浅》第一部,觉得这个游戏有些奇怪,更像是一个视觉效果的展示台,很好看,但不明所以。
在我看来,游戏一般有两种创作路径,一个是追求可玩性,努力开发玩法,吸引大家去玩游戏;第二个是追求艺术性,在故事情节、交互体验上,传达作者对世界的态度,希望大家去看游戏。《死亡搁浅》这部游戏有些奇怪,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场T台走秀,只是走秀的不是时装和模特,而是制作人小岛秀夫想要表达的某些情感。对他来说,游戏里只要东西在了、情感表达了,那就够了,所以我在玩游戏时,才会有时候觉得很美,有时候觉得很疑惑。
这篇文章想要讲的不是这个游戏,只是我的一个由小岛秀夫引出来的情感。这篇文章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表达这个情感,表达出来了,我就开心了。
今天看到有人讨论小岛秀夫之前写过的一本书《创作的基因》。这本书简单来说是书评,收录了他十几二十年来写过的书评,正如书名所示,讲的是那些作为他创作基础的书们。在我看来,书评倒是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但是他的前言写得特别好,罗列出来的书我读了几本感兴趣的,确实是好看的。
(就文学性来说,所谓的“我很喜欢这本书”,其实隐藏的含义是“这本书把我的想法写出来了,而且表达得很好”。认识论中有一种说法,简单不严谨地来说,就是“人永远不会知道他不知道的东西,我们知道的都是我们已经知道的”,这是很符合逻辑的。当然了,说了这么多,我只是想红着脸说我和小岛秀夫“英雄所见略同”。)
身為鑰匙兒,小時候回到家把燈打開是我的工作。我每天都獨自在家翻書,雖然孤單寂寞,但之所以沒有被擊潰,都要感謝書。
我們既能藉此體驗無法造訪的過去、未來或遙遠的世界,也能變身為不同的民族或性別。閱讀雖然是自己一人從事的活動,但我們可以跟許多素昧平生的人共享書中世界展開的故事。
孤獨,卻擁有連結。
我密集地读书是从高中开始的,那时候每天睡前会看半小时书,每周都会差不多看完一本书,一年就是五十本的样子。如今回想,读书的原因大概也是因为孤独。
小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也许是激素的原因,对世界变得异常敏感,而“高考”这种制度更是让人难以喘息。被压抑的情感,于是很自然地找到了书籍和音乐。那时候会看图书馆的推荐书单,然后根据推荐语,买下自己感兴趣的书。有时候也会去书店,四处到书架上翻一翻,根据封面、腰封、推荐文、前言等等,找到那些吸引自己的书。书看得多了,就会慢慢有自己心仪的作者,跑去看这些作者的书。
我尤其喜欢日本作家的书。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渡边淳一、村上春树……他们的书都是一种很典型的侘寂风格,在每时每刻都暗暗地流淌出死亡的味道。这种对残缺、易逝、幽情、哀伤的钟爱,正如我之前在《国境以南,太阳以西》读后感写的那样:“就像一根倒刺深深嵌在脚底,痛苦却瘙痒,又像蜂蜜滴在刀刃,明明知道要流血,却渴望着去舔舐。”
世界上有这么多书,我能看到这些书与作者,要归因,可能只能说是一种缘分,一种转角相撞的邂逅。我能读到这本书,也许只是因为我在某一本书的关联中看到了,也许只是因为封面设计。此外,即使买了这本书,在我读完它之前,我也无法确定它能否给我带来感情上和知识上的感动。
这就像是如今流行的刮刮乐一样,又或者像是赌博,因为这种不确定性,让人上瘾。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我看到书会切实地感到兴奋和幸福。如今即使读书读得少了,每次进了书店看到一排排书架上摆满的书,我都会像小孩看到玩具一样兴奋地安静不下来。
此外,书不单单只是书,还承载着记忆,具体来说,是阅读时闻到的香气、听到的音乐、想到的人,等等。帆和我说,她常常在读简媜的文字时,鼻子里莫名冒出范思哲「云淡风轻」这款香水的味道。那是因为高中时我送了她一本简媜的《水问》,我往上面喷了一揿香水。我也会在读三岛由纪夫的书时,感受到闷热,那是因为在某个酷暑,我读了《金阁寺》和《假面自白》。
不管是怎樣的書、即使內容無趣,與它共度的記憶只屬於自己,對自己而言是特別的故事。
今天看着小岛秀夫的推荐,在读宫本辉的《锦绣》。这本书的内容是,一对离婚了的夫妻,在10多年后偶然相遇了,之后互相写的十几封信。这本书让我想起渡边淳一的《失乐园》和村上春树的《国境以南太阳以西》。如果读完有感动,也许我会写一下读后感吧……
下面附上《创作的基因》的前言。繁体字,是因为我随手一查的电子版是繁体字版本的,我也不挑地看了。而且根据我浅薄的经验,不知为何,台湾的翻译一般比大陆的翻译更加典雅、精准,又不失可读性。我不相信是所谓“专业水平”、“文化底蕴”之类的差距,也许是台湾的译者更加负责任吧?
附录:小岛秀夫《创作的基因》前言
「我無法想像沒有書的世界。」
本書的原始版本是《我愛的那些MEME》(僕が愛したMEMEたち),當時我在書的開頭寫下這句話。即使現在經過了六年,這一點依舊不變。
不過,我和我所處環境卻有了很大的變化。
我在二○一四年三月發表了《潛龍諜影V原爆點》,二○一五年九月發表了《潛龍諜影V幻痛》,同年十二月獨立,成立小島製作。
有些瞬間,我會想離開遊戲創作,暫時過過拍電影和寫作的日子,不過想回應世界各地夥伴及粉絲的心情更勝一籌,因此選擇繼續從事遊戲創作。
我租下不到六個榻榻米大的小辦公室,為了找人和找遊戲製作的工具及引擎,在短時間內真的飛遍全世界。員工增多後,需要新辦公室,我又為此踏遍東京都內。當然,新作品的開發也同時並行。當時時間再多也不夠用,不過,還是有件事我每天一定會做。
那就是跑書店。
跑書店、親手翻翻書、喜歡的就買,然後沉浸在書裡。出差時也是,包包裡沒放幾本書總覺得不對勁,這是我至今不變的習慣,一種習性。
身為鑰匙兒,小時候回到家把燈打開是我的工作。我每天都獨自在家翻書,雖然孤單寂寞,但之所以沒有被擊潰,都要感謝書。
或許一方面也由於父親早逝,在我周遭的大人,並沒有可以當作目標的了不起人物。不過,我在書本中找到了引領我人生的大人或師長。
讀書或看電影雖然是種模擬,但也是不容小覷的「體驗」。
當然,實際踏上旅程、直接感覺一塊土地的空氣一定會更好。聽人分享登山故事,絕對不如親自登山。不過,事必躬親總有限度,所以意義在於藉由書籍或電影來模擬、共享他人的體驗或感受。
我們既能藉此體驗無法造訪的過去、未來或遙遠的世界,也能變身為不同的民族或性別。閱讀雖然是自己一人從事的活動,但我們可以跟許多素昧平生的人共享書中世界展開的故事。
孤獨,卻擁有連結。
這種感受,從童年到現在,一直支撐著我。
所以我想藉由此書,讓別人知道書帶來那種「擁有連結」的感受。
而扮演這些連結媒介的,就是MEME。應該許多人都知道,這是演化生物學家理查.道金斯提倡的概念,不同於生物學基因(GENE),MEME意指將文化、習慣、價值觀等不斷傳承下去的資訊。故事可說是MEME形態之一,文化在訴說、閱讀當中得以傳承下去。
正如遺傳資訊(GENE)能透過人與人的連結傳承,MEME也能透過人與書籍、電影的連結流傳下去。
世界上有無數的書籍、電影及音樂,要全部體驗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我人生當中,有生之年能邂逅什麼,具有重大意義。
邂逅既偶然又命定。我們不知道在哪裡會有邂逅、會遇上什麼、又會因何種緣分而相遇,所以我不會漠然等待,而是希望憑自己的意志行動,珍視有所選擇下的邂逅,這跟人的邂逅是一樣的。
所以我每天都會去書店。
為了創造邂逅,每天造訪。
每天我都會跟各式各樣的書擦身而過:覺得讓我在意的書、抓著我傾訴主張的書、不會讓我停步翻閱的書……我跟它們之間,各有不同的緣分。在一一確認的過程中,漸漸我就能找到對自己而言有意義的邂逅,並磨練出自己的感性。
書籍也好、電影也好、音樂也罷,只要出自人創作之手,就不可能全都「中獎」。應該說,九成都會是「銘謝惠顧」。不過,剩下的一成當中,會有非常了不得的作品存在。我無時無刻不留心,希望在自己的創作生涯中,能持續創作出屬於那一成的作品。
也因此,我需要隨時處於鍛鍊自己感官的狀態,好抽中其他人創作的那一成中獎作品。話雖如此,我也並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去書店,買下覺得有緣的書,然後閱讀。即使遇到銘謝惠顧的書也不必失望,那是中獎訓練的一部分,所以閱讀這些書並不算浪費時間,而是帶來下一個邂逅的重要時光。
我書庫裡絕大部分的書,都夾著購買時的收據,一方面也是為了不忘記那些時間。回顧印有書店名稱、日期時間的收據,不只書的內容,從出門買書到閱畢時的餘韻,加上其前後的整段時光、購買的書店、還有閱讀的場所,種種記憶也會一併甦醒。
不管是怎樣的書、即使內容無趣,與它共度的記憶只屬於自己,對自己而言是特別的故事。
然後,為了尋求新邂逅,尋求那一成的「中獎」,再次前往書店。
每天都去,不知不覺中在那間書店的巡邏路線會固定下來。進行定點觀測的效率是不錯,但同時,去書店的魅力及意義會減弱,因為路線一固定,就不會看其他東西了。所以,去不熟或沒去過的書店,雖然思路會被打亂、猶豫迷惘,卻會產生有趣的體驗。即使進貨和上架的書跟常去的書店一樣,只要店的規模、立地以及書的陳列方式不同,同一本書也可能顯現出不同面貌。
這個概念有點像是同一句話會因為使用語境或場景不同,產生不同的意義。又像是同一個人,出現在不同人際關係中,就會發現他散發不同的魅力。
所以這句話我一說再說:我就是無法停止每天造訪書店。
書店是最新資訊匯集之處,現在依舊如此,過去網路或社群媒體出現之前更是如此。只要在店裡繞一圈,就可以大致掌握現在世界上流行的事物。書店現今仍然是世間的縮影。
比方說,即使對NHK晨間劇沒興趣,如果看到一排好幾種相關書籍,就可以想像「啊,原來收視率不錯」;不認識的演員,如果寫真集出現在平台陳列中,就知道這位現在當紅。運動、實用書、經濟商務書籍還有漫畫,整個巡一次,就能俯瞰世界大致的樣貌。
大概有人會說,這種程度的資訊,網路上也找得到,但並非如此。網路資訊是經過過濾的,而且大家只會看自己有興趣和喜歡的事物。在書店,不感興趣領域的資訊也會一併映入眼簾。書店裡存在網路沒有的脈絡。當然,對熟習網路的世代而言,網路應該也有網路獨特的脈絡,迸出屬於網路的邂逅,我並不打算予以否定,不過我自己還是想執著於書店與書。
我就是想造訪書店,可以用手碰觸裡面陳列的書,踱步穿梭於店內,親眼眺望放在平台或書架上的書,拿在手裡、帶去結帳,請店員把收據夾進書裡,然後細細閱讀。
這種執著,並不是來自像我這種舊世代的懷舊之情。選書、選電影,有一種普遍性,和選人是相通的。
想從書店龐大驚人數量的書中,搜出那一成的「中獎」,前述那種每天的鍛鍊及訓練是不可或缺的。你無法在店頭靠輸入「新刊 小說 中獎」這些關鍵字來搜尋,而且尋找的時間和線索也有限。
看封面、閱讀書腰文案及推薦文、封底的大綱、後記、導讀等,以及快速翻閱內文 ── 我們必須以這些線索為基礎,用自己的感性與價值觀來判斷它是否能中獎。
這跟我們要判斷一起工作的人、企劃、專案、各種提案等,都是一樣的。這些全都如同未讀完的書,我們必須在閱讀之前做出判斷。
如果是書,下場可能不過是覺得無趣罷了,如果事關工作或專案,甚至有可能發生牽連甚廣的大慘劇。出門旅遊也是,在書中體驗也就算了,現實中的旅遊,有什麼閃失,搞不好攸關性命。
那麼,我們是否會因此被批判,閱讀只是模擬體驗,不會受傷害,所以不如實際體驗呢?並不會。因為這是一種藉由接觸書籍和電影等MEME,來獲得步入現實所需的知識和智慧的真切體驗。
而每天選書的行為,則會回饋到現實中。
我很感激,世人把我的作品評價為有創意、有獨特觀點,這應該都源於我平時會逛書店挑選書籍的緣故。憑自己的眼光與感性選出「中獎」的書籍,我想正是這種訓練,塑造出屬於我個人的價值觀,進而開花結果,化為有創意的作品。
當然,我們也需要在他人意見或介紹之下接觸書或電影,不過,我認為在翻開書頁的瞬間,必須以自己的眼光與價值觀來進入作品的世界。
就算別人讚賞的作品我們覺得沒意思,也完全沒問題,因為那是靠你的價值觀來判斷的。因為有人讚賞所以覺得有趣,就好像只是在推特上轉推別人的意見而已,「你」並不存在其中。不必在意錯誤或是意見不合,用自己的眼睛和頭腦找出中獎作品,帶來的結果不知道會有多麽美好。我的中獎和你的中獎或許不同,這樣就好。
或許就是想傳達這一點,我才會創作作品、寫文章、寫電影或書籍的推薦文。
收在這本書裡的文章,不過占我運用自己雙腳、眼睛和頭腦選出的書籍和電影的極少一部分。就是這個陣容,不,這個脈絡,創造了小島秀夫這個人以及作品。它們傳給我的MEME,供給我創作以及延續生命的能量。
從本書原版問世至今,即使經歷這段歲月,每部作品魅力依舊,因此,我想用這部文庫版,再一次將這些MEME親手交給「你」,願這些MEME連結你我。
- 本文作者: YA
- 本文链接: http://www.yuuuuang.com/2025/06/29/【叶隙集】43-阅读的平静/
-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MIT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