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很久没有总结和思考过自己的生活——距离上一次写作是在去年了。不知不觉2023年溜了过去,又不知不觉到了2024年的4月,我写了一点,但是实在太懒,也比较忙,于是又憋到了6月,新一年的二分之一都已经过去。我心想着,这2023年年终总结再不写,我就要把2023年发生了什么都忘了。于是便找了一个时间,先逼自己写点东西出来再说吧。
2024年6月份底写了一篇《2023年终总结》,真是贻笑大方了……
但是,现在我坐在电脑前,竟然不知道从何说起。这个“不知从何说起”,有很多原因。客观上说,2023这一年发生了非常多的事情,每一件事都对我有很大的改变,365天由这么多事情所割据,我确实不知该从何说起。主观上说,我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写作,手都已经生了。再加上这一年来,因为自己角色的转变,我花了很多时间在学术写作上,思维变得越来越“理工科”,希望能够把事情说得直接明了,不喜欢弯弯绕绕。写作语言也由中文变成了英文,于是一提笔,满脑子英文语法,刚刚还思考着中文该如何首句大写。此外,因为工作忙碌以及自己的懒惰,我逐渐丢掉了看书和记录的习惯,思维习惯于是变得越来越碎片,难以专注于某一些现象,更不用说长久而持续的思考了。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我的解决方案是先从一个点聊起,这个点便会自然而然地把其他的思绪钓起来。既然上一段谈起了我的所谓“角色的转变”,那么我便从这个词出发,捋一捋2023年我这个转变的角色。
本科/硕士生向博士生的转变
我在新国大读了一年硕士就毕业了,这么快是因为我在第一学期末收到了秋季博士项目的录取通知,所以就尽快毕业了。2022年8月份我作为博士生入学,在22年的年终总结里,可以看出来当时的我对一切由这个角色带来的新事物,感到兴奋和期待,也受到了挫折。
现在回头看2022年的下半年和2023年这一整年,我所遇到的挫折,主要来源于我对自己角色转变的不适应。所谓角色的转变,主要体现在我从一个“输入者”,变成了“输出者”。
第一,我要当助教,给学生上课。22年的下半年是我第一次当助教,我的心态非常紧张和忐忑。我英语不好,很害怕自己听不懂老师和学生说话,但是面子又薄,不愿意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不足。但我又很期待当助教,很想把这些事情做好,所以确实花了很多很多时间。最后的结果不尽人意,我后来反思,是自己有太多稚嫩的热情和期待,因此常常陷入内耗,最后反而没有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因此,2023年的上半年,也是我的第二个学期,我尝试让自己变得稳重些,把自己的期望降低些。我能明显发现自己的口语和教学在提高,面对学生时心态上也更加轻松和舒适,而非无所适从和努力讨好。学期末学生给我的评价也高了很多。
第二,我要帮导师带本科生和实习生做毕业项目和科研项目,具体来说,就是指导他们的项目,给他们提出建议,指出可能的探索方向。在第一个学期,也就是22年的下半年,我不适应这个角色:上个月我还只是一个要做毕业项目的学生呢,现在却成了一个要领导学生的“资深学长”。此外,作为刚入门的学生,我对现在研究方向的了解也不多,因此更加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去指导这些可能和我同岁的学生。结果就是我在会议上很少提出自己的看法,常常只是单纯地听着,点头和“嗯嗯”,连导师也和我说,我表现得太被动了。2023年,我逐渐掌握了自己领域的基础,有了一个基本的知识体系,也在与不同背景的人的不断交流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于是在指导学生上逐渐变得游刃有余起来。我在2023年这一年里,指导了大约10名本科生和实习生。我每周都会听他们的报告、了解他们的进度,并常常能够提出有效的建议。导师也对我越来越放心,常常在自己很忙的时候,只让我去和这些学生开会。
这些本科生做的项目都是世界前沿的工作,是我导师根据他们的个人情况和意愿,把部分科研项目拆开来给他们做的。我认识几个很上进的新国大的本科生,他们跟着老师努力做项目,顺理成章地发表顶会论文。看到这些本科生认真踏实地做着世界一流的科研工作,我常常感慨很多时候平台决定了人的能力,在我的本科学校(至少是当时的情况),基本上不可能会有本科生做着前沿的科研工作,不是不想做,只是老师自己也做不出来,做得出来的老师也不屑于带本科生,因为有得是博士生供其调用。我是2017年开始读的本科,那时候“人工智能”技术已经逐渐受到追捧,但是还没有完全从小圈子沉降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变得像如今这样任何人都躲不过去的东西。17年的时候我觉得这个东西有趣也觉得有前途,便吭哧吭哧地学,读相关的教科书,一点点跟着推公式,也跟着网上的教程慢慢做项目。我在大二就基本上把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基础学完了,也开始去了解最新的科研工作。但是我并没有把自己的努力转化成任何成果,因为当时学校里很少有做相关内容的老师,少数做这些的老师都不愿意收本科生做科研,此外我也榆木脑袋不会主动去接触校内校外的资源,只是真心觉得学这些有趣,别无所图。现在回过头,其实是太傻了。
话题扯回来。2023这一年里,我指导了不同的学生,有的学生努力踏实,有的学生态度端正但是不太努力,有的学生则爱耍小聪明。我的样本很小,因此我的统计信息肯定有很大偏差。但是我的感觉是,新国大的学生普遍更踏实认真,能力也更强。中国大学过来的学生,智商不低,但是沟通能力往往很弱,功利心也很强。我觉得这个差异,是由教育体制带来的。新国大非常看重本科生的教育,对本科生的培养会投入非常大的资源,而且对于老师的考评也十分严格,老师们都来自世界顶级的大学,整体风格很西式。但是中国的大学,因为是“对上负责”,所以相比之下不太在乎本科生,一切只要过得去就好:老师上课如何不是很要紧,对自己的研究生如何也不要紧,只要能够“伺候好上面的老板”(某老师的原话)就好了。当然中国的顶尖大学肯定是有区别的,但是我没有在清北上过课,所以没办法评论了……
老师乃至大学是如何对待学生的,自然就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科学”的看法。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来自国内顶级学校的学生,人善良朴实,待人真诚,但是科研上却常常喜欢耍小聪明,报喜不报忧,因此各种小问题越积越多。我和老师们开开心心指导他做了两个月项目,一直觉得很顺利,但是直到论文提交的截止日期临近、我开始深度参与这个项目,才发现数据不对劲,最后只能由我自己一人推倒重做。我不觉得根本上是他的问题,他选择这么做,大概是当下的科研体系在鼓励人们这么做、大家都在这么做罢了。
看,以上好为人师的思考,正体现了我那转变的角色,开始站在“输出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了。
小孩到大人的转变
我一直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孩子,但时间一直都在流淌,万事万物都在流动。
2023年,国内以防疫为由对人群严苛的隔离和控制终于结束了。我从2021年到新加坡读硕士开始,已经有2年没有回过家了,终于在5月份回了家。
下面是我回家前两天的日记:
2023年5月5日,星期五。
基本上没睡,原本打算熬夜的,但是忍不住了,睡了2-3小时。一早提着行李箱坐地铁去了机场,行李超了一点重量,打开拿了一点东西出来,
坐了5个小时的飞机,其实已经非常累了,但是基本上没有睡觉,因为回家心切。一直在看着表,算着还剩多久落地,而随着距离越来越近,我的心情也越来越激动。飞机降落后要抽测核酸,一个工作人员上飞机随便指了十几二十个人,包括我和帆,把我们的护照收走,等我们做完核酸才还给我们。做完核酸就放我们走了,也不需要等核酸结果,也没说要通知我们,不知道这样抽检的目的是什么。
爸爸等候我们多时了,他还叫了一个叔叔来开车。第一眼见到爸爸,感觉个子变矮了,之前有这么矮吗?
2023年5月6日,星期六。
白天爸爸妈妈都上班,我早上睡到九点起来洗个澡,就坐公交车去奶奶家了。回国一切都方便了很多,有滴滴打车,价格就是我们在新加坡坐公交车的价格,也有外卖,基本上没有外卖配送费。但是我也没有适应这种方便,习惯出门就走路,不会想到点外卖,也总是把路认作左舵。
中午奶奶给我们烧菜吃,奶奶和我说她阳的时候九死一生,感觉人真的要不行了。附近的几个老人,大部分都因为新冠去世了:巷子后面的几个爷爷奶奶全去世了,前面那几户人家的老人们也去世了。 这些老人我都认识,是从小看我长大的爷爷奶奶们。听着奶奶和说报着这些人的名字,我心里很难受。
下午躺在沙发上睡了一会儿。晚上妈妈下班,也来吃饭了。
因为我已经2年没有回家,又因为加拿大的签证申请被拒绝,没有办法在6月份去加拿大参加学术会议,我因此便在家里“报复性”地休假了2个月。这2个月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就像久经干旱的苔藓遇到了泉水,拼命地吸收着他人对我的关爱,对生活重新燃起希望。
我在新加坡的2年其实挺糟糕的。我从小娇生惯养,照顾不好自己,对钱没概念,所以总是莫名其妙地抠门,因此生活上得过且过。自己性格阴暗,喜欢内耗,所以往往将自己的心灵折磨得不成样子。租的房子与另外2人同住,他们不讲究卫生,公共空间搞得一塌糊涂,让人的心情每天都十分压抑,而我性格软弱、喜欢讨好他人,因此也不愿意与他们说自己负面的想法。我也没有实际上交心的好朋友,没有人会主动关心我。
回到家后,一切都与我在新加坡的生活截然相反。
家里一直都是井然有序的样子。爸爸妈妈一回家,不管多累都会打扫一遍地板,擦一擦桌子。因为我到家了,所以冰箱里一直都塞满了水果蛋糕牛奶酸奶,一旦知道我喜欢吃什么,就每天都买,一买就买很多。他们工作很忙,常常应酬,但因为我来了,便推掉了所有的应酬,每天在家做饭,吃完便出门散步,在温柔的晚风中聊天,聊我这两年在新加坡发生了什么事情,聊他们这两年做了什么,亲戚们又如何了。我在两个月里见了很多两年甚至更久没有见过面的同学、朋友、长辈们。与他们一起吃饭、聊天,单单看着、听着他们的熟悉但又陌生了的脸和声音,就让人心安和庆幸。
离开家久了,这次时隔两年,与那些和自己年轻时有关的记忆重新建立连接,那种感觉真的很不一样,就好像春风一样,轻轻又暖暖地摸着我的脸,让我觉得世界好美好,让我觉得活下去真好。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需要与周围的人事物有关联,我又重新回到了那个我很熟悉的社区里,我感到自己恢复成了一个完整的人。
令我感到情绪复杂的,是父母和长辈们都变老了。变老体现在两个方面:社会性变老和生理性变老。以前大家都会谈论自己工作如何如何了,现如今都谈论自己的孩子在哪里工作,孙子孙女几岁了。不管自己愿意与否,这个制度都在慢慢推着他们从社会中退出来,缩到角落去,让更年轻的螺丝钉去维系社会系统的运转。他们的身体也变得越来越笨拙,需要时时注意自己的饮食睡眠,那些瓶瓶罐罐的药多了起来,在酒局上可以大方地说自己最近身体不太好,不能喝酒了。
他们的变老,也表示着我们的长大,我们要开始慢慢走出幕布,接过他们的角色了。
然而我其实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以后该做什么?或者,我想要怎样的生活?当我回首思考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活到现在都是为了一些别人为我设定的目标而盲目地努力,比如初高中是一定要考试考得好,本科是一定要找一个好工作或者去一个更好的学校继续读书。但是我实际上一直没有深入思考过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完成这些小目标对我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我的岁数越来越大,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我变得物质和保守起来,开始想要稳定平静的生活,而不是野心勃勃地想要改变世界。这当然一方面出于我身体的原因,比如说激素分泌,让我想要生小孩;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更深地踏入了社会,或多或少看到了很多真实的、不太好的东西,逐渐变得灰心了。
我这2、3年的科研做下来,一直都能收到正反馈,于是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擅长做这个事情的,也想在未来继续做下去,于是最单纯的选择就是去大学当教授了。但是任何事情都不得不与钱挂钩,做科研需要很多钱来支持,比如买器材、招学生、出国开会、发表文章的版面费,等等。而任何一个圈子,只要和钱挂钩,就不会那么纯洁,总是要讲“政治”。我不太喜欢讲“政治”,冠冕堂皇地来说,是我比较纯粹,不想玷污科学,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不擅长这个,我争不过一直在这个环境下成长的人。此外,我自己是一个冒名顶替综合征患者,简单来说,就是不够自信,无法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就好像突然冒名顶替了某一个人,这些成功的事情都是那个人做的,而不是我。
我已经在慢慢从一个小孩变成要承担责任的大人了,我觉得自己的焦虑和对未来的迷茫,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并不了解那个所谓的“大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所以在2024年,我需要去学着当一个“大人”了。
最后
每一年的年终总结,我都会在这个部分复制粘贴前几年的总结,然后加上一段对今年的总结和下一年的目标,这次也不例外。
2019年的总结,我不知该说什么,我发现自己内心有一种卑劣的功利主义倾问。”选择了艰险之路历尽千辛万苦之后却没有获得拯救,那我不是白忙活了吗?“——正是这样一种患得患失的心态导致了自己的优柔寡断。为了不至于“白忙活”而让自己停留在不怎么艰辛却只会走向最终灭亡的路上——我所怀有的正是这种懒惰、 愚蠢、卑劣的心态。
2020年的总结,我开始有点发现自己很多时候都没在追求幸福,只在寻求世界的意义,这是个天大的错误,更何况所谓的什么”世界的意义“,本身就局限在我那小得不能再小的世界里。据传美国诗人Gertrude Stein在临死前不断地问“答案是什么?”,最终沉吟的却是:“但问题是什么?”我仿佛是这样:在虚无的边缘提出问题的问题,兜兜转转,最后连我自己问的是什么都搞不清楚。
2021这一年,我觉得我实现了2020年年终总结里对自己的要求:做一个朴实的人。我已经努力地去把生活想得纯粹一点、简单一点,做事请更关注意义和效果,不在意别人的想法,不患得患失。2022年的目标,与前文呼应一下,我想也是“当下”和“未来”两个关键词。“当下”:珍惜现在我拥有的东西,努力去改进还不足的地方。“未来”:可以把目光放得再远一些了,开始去安排自己下一个阶段的故事。
2022年的总结,我更加真切地意识到亲人朋友的可贵、更加认识到自己的幸福。我觉得自己在2022年,努力实现着“珍惜现在我拥有的东西”这个2021年终总结里设下的目标;我也成为了博士生,抵达了人生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部分地“把目光放远,安排下一个阶段的故事”。2023年的目标,我希望是踏踏实实地把自己的科研做好,同时要有自己的业余生活,好好感受世界、好好生活、多多体验,另外最重要的是,好好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
2023年的关键词是“转变”。作为博士生,我感到自己渐入佳境,逐渐了解并参与到了科研体系的运转中。而作为一个“小孩”,我对成为“大人”感到迷茫:那未来的岔路口太多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做选择。我觉得我比较好地完成了2022年的目标:踏踏实实地把自己的科研做好,同时好好生活,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我也一直挺好地做着那个在2020年想要成为的人:一个朴实、简单、纯粹的人。2024年的目标,在面对那近在咫尺的“大人生活”,我就不要那么“纯粹”、“简单”和“朴实”了,还是变得“实际”和“物质”一点吧。该拥抱这个世界了,就算这个世界没那么干净。
相关文章
- 本文作者: Yuang
- 本文链接: http://www.yuuuuang.com/2024/06/27/2023年终总结/
-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MIT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